曹对文人名士们痛下手的原因是什么?

nsp; nsp; 东汉末年是个动荡的年代,当时时局混乱、群雄逐鹿,曹能够建立曹魏政权,占用最大的土地跟他的各项才能脱不了关系,他唯才是举,极会用人,可是曹也曾对文人名士痛下手,这是为什么呢?下面为什么网为您解惑。
nsp; nsp; 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是曹在用人机制上的一项重要举措,哪怕这个人曾经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体无完肤、一无是处。陈琳在那篇慷慨激愤、极富煽动力的讨曹檄文中,历数了曹ldquo;饕餮放横,伤化虐民rdquo;、ldquo;窃盗鼎司,倾覆重器rdquo;的种种罪行,怒斥了曹的祖宗,甚至把曹骂为ldquo;桀虏rdquo;和ldquo;人鬼rdquo;,可算是把曹得罪透了。曹看到这篇檄文时,不禁被陈琳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笔锋所震惊,当时虽然卧病在床,但还是不住一跃而起,连连称赞陈琳的文才绝佳。袁绍败亡后,陈琳被抓去见曹,表示愿意归顺,曹因ldquo;爱怜其才rdquo;,所以赦之不咎,命为从事,署为司空军师祭酒,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曹在重用陈琳的同时,也经常与他在文学方面交流和探讨,对他的作品,曹竟不能为之增减一字。nsp;
曹对文人名士们痛下手的原因是什么?
nsp; nsp;nsp;对于像陈琳这样的ldquo;仇人rdquo;,曹都可以不计前嫌,为我所用。那么,对于手下声名远播的文人名士,曹应该倍加珍惜,极力推崇才是。然而,曹却表现出了让人惊讶的言行举动,先后辱祢衡、诛孔融、崔琰、灭杨修,上演了一场场侮辱、文人名士的惨剧,让人不可思议。nsp;
nsp; nsp;nsp;祢衡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作为一名文坛新秀,袮衡自恃其才,不知天高地厚,甚至目中无人,粪土一切,似乎带有一些狂悖型精神病症。尤其是在被孔融吹捧为ldquo;不可多得rdquo;的ldquo;非常之宝rdquo;后,祢衡更加狂妄失常,甚至有了许都城内除ldquo;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馀子碌碌,莫足数也rdquo;的感觉。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丝毫不懂的文学青年,竟然在曹面前出言不逊,大放厥词,引起了曹的强烈愤恨和不满。对付这样一个不识时务、自命清高、蔑视权贵的酸腐文人,曹有自己特的一套办法,那就是通过ldquo;不命坐rdquo;、ldquo;令为鼓吏rdquo;和ldquo;不起身相送rdquo;等方式,在礼法上有意怠慢,在人格上极力羞辱。曹并不是不想祢衡,只是想到祢衡不过是一个狂傻之徒,顶多会恶语中伤、,不会危及自己的治;再者自己霸业未成,如果掉祢衡就会冷了人心,一条ldquo;借刀rdquo;的计油然而生,何不借刘表之手除掉眼中钉、肉中刺,果然祢衡到了荆州后因出言不逊,结果被一介武夫黄祖砍下脑袋。曹知道后得意地笑着说:ldquo;腐儒舌剑,反矣!rdquo;nsp;
nsp; nsp; 与三国ldquo;愤青rdquo;祢衡不同的是,孔融不仅仅是文学家,更是一位家。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官高名远,众望所归,顺理成章的成为知识分子的一代领袖。名士出身的孔融向来看不起曹,丧失地盘来到许都后,孔融认为自己是在为汉献帝做事,而不是为曹效劳,不买曹的帐,这让大权在握的曹觉得很窝火。孔融学问很大,但上不够成熟;勇气不小,但缺乏斗争经验;过于自信,以致于对时局经常错误估价。他与ldquo;高级俘虏rdquo;汉献帝来往过于亲密,甚至动不动就瞒着曹上表,遭到了曹的猜忌。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借机嘲讽和指责曹。他用ldquo;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rdquo;的喻,来讽刺曹把自己喜欢的甄氏让给曹丕;用ldquo;肃慎氏不贡□矢,丁零盗苏武牛羊rdquo;的话语,来嘲弄曹不值得大动干戈远征乌桓;用ldquo;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rdquo;的怪论,来反对曹禁酒等等,这让自以为是的曹觉得很难堪。思想领域的不同和见解的分歧,以及孔融在大政方针上再三的公开与自己唱反调,使曹心怀嫉恨,孔融的念头早已萌生。但由于北方局势还不稳定,加上孔融的名声远播,曹不便对他怎样。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在着手实施他的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便授意部下诬告孔融ldquo;欲规不轨rdquo;,又曾与祢衡ldquo;跌荡放言rdquo;,将孔融害弃市,两个也未能幸免。正所谓:ldquo;覆巢之下,焉有完rdquo;!nsp;
nsp; nsp; 与祢衡和孔融相,崔琰算不上是一个完全的文人,但他却代表着当时整个贵族集团,也代表着聚集文化精英的士大夫阶层。崔琰虽然表面上归顺曹,但打心眼里不服,尤其是对曹自封魏王这种僭越行为更是义愤填膺。对于经自己举荐却赞同曹称王的门生杨训,崔琰无可,有话要说,索性以前辈的口气给杨训写了一封义正严词的书信,里面竟有ldquo;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rdquo;的ldquo;反句rdquo;。曹知道后,勃然大怒,于是将其关押。可崔琰在关押期间并不老实,竟然还ldquo;通宾客,门若市人rdquo;,与那些不肯降服的士大夫阶层搞聚会和非法活动,这是让曹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的。想到崔琰平里的阳奉阴违和关键时候的节外生枝,曹心顿起,于是利用ldquo;rdquo;的方式除掉了这位爱出风头的名流。
nsp; nsp; 不少人认为杨修是因为他的才华外露,被曹出于嫉妒而害,其实不尽然。曹不但欣赏杨修的才华,而且对其ldquo;以钱粮重任rdquo;,早晚ldquo;多有教诲rdquo;。如果单纯的因为嫉妒,曹决不会把这个多次扫自己面子的人留在身边近二十年。曹之所以在死前的一年掉杨修,是因为杨修作为文人,已经深深地卷进了宫廷斗争的漩涡之中。掉杨修,不过是曹为了身后人的安全,所采取的一种必要手段。在曹较欣赏的两个中,杨修是站在曹植这一边的。他在为曹植能够继承王位的问题上,出谋划策,纠集势力,成为反对曹丕的共同体。不过曹植因为ldquo;华而不实rdquo;,并不被曹喜欢。再者,杨修作为曹植的嫡系羽,为其在谋取王位上出的一些馊注意,多次被曹拆穿,是曹对杨修由厌恶而逐渐起心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自己死后权力的顺利交接,为了避免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后的明争暗斗,所以曹随便找了个ldquo;泄密rdquo;和ldquo;扰乱军心rdquo;的理由,便果断的砍下了杨修的头颅,防患于未然。
nsp; nsp; 另外还有许攸和娄圭这两位。当年,曹与袁绍相持于官渡,许攸的来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他告诉曹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报,使曹得以率兵烧尽乌巢之粮,一举左右了战局。许攸本就是一个贪脏枉法的小人,他离开袁绍的原因,亦在荀彧的算度之中,属ldquo;家人犯法rdquo;。许攸自到曹营,手足更加轻狂,对曹全无敬意,乃至在宴会上大呼小叫:ldquo;阿瞒,若不是我,你根本得不到冀州。rdquo;曹无奈之下只得嘿嘿干笑,ldquo;那是那是。rdquo;也许曹能够容许攸当着自己面无礼,却不能容他当着别人面张狂。许攸步出原属袁绍治下的邺城东门时,对随从人员咋呼道:ldquo;这户人家(指曹)若没有我的帮助,根本别想从这道门里进出。rdquo;话音落后三小时,许攸即被收入大牢处死。
nsp; nsp; 娄圭,字子伯。他和崔琰一样,其实是死于一种ldquo;rdquo;更可怕的ldquo;腹诽心谤rdquo;,这也是曹猜忌心重使然。这位娄圭当年帮助曹击败马超时,颇立功勋,他提议的抟沙为城法(利用奇寒的西北风,使掺水的沙子一夜间成为坚不可摧的防护墙)曾使曹感叹:ldquo;子伯之计,我不及也。rdquo;有一天,娄圭与友人习授同坐一辆马车,正碰上曹氏父子外出,习授感叹道:ldquo;为人父子而有如此排场,那才叫痛快。rdquo;娄圭脱口应道:ldquo;人生在世,不能像看客那样光瞧着别人痛快,得自己痛快才是。rdquo;阴险的习授当晚就把娄圭的私房秘语密告曹。不消说,娄圭人头立刻落地。nsp;
nsp; nsp; 曹一方面实行ldquo;唯才是举rdquo;,吸收、笼络和重用知识分子,一方面又坚持ldquo;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rdquo;的用人原则。对于愿意臣服归顺于自己的文人,曹可以给他们厚禄,可以与他们推心置腹,尊重爱护;可对于那些不肯服膺,不愿与自己合作,甚至别有用心的知识阶层精英,曹却不惜背上知识分子的千古骂名,也要对他们下狠手、下手,这是他对文人惯用的一种治手段。nsp;
nsp; nsp; 曹是位大文人,他重视文化,理解文化,更知道文人是不能随便的,但当他的治受到知识分子的攻击和威胁时,文学家的曹自然就会让位于家的曹,只有通过手段,利用ldquo;铁血政策rdquo;,才能扫清口舌和文字障碍,实现ldquo;以曹代刘rdquo;的目的。对于曹来说,掉几个不识时务的异己文人,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的高压治捷径,既能肃清耳根,又能一儆百,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