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性恋基因没有被进化淘汰?

nsp; 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性取向的先天因素已经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可,行为学研究在人类之外近1500个物种里发现了同性性行为,在基因层面研究性取向的遗传来源也因此逐渐展开,但这也给公众带来许多疑惑,最显著的就是:如果存在同性恋基因,那它显然对繁殖不利,为什么没有被进化淘汰?是同性恋基因根本不存在,还是进化论错了?为什么网为您解答~
为什么同性恋基因没有被进化淘汰?
进化的单位是种群,不是个体
nsp; 这种疑惑源自一个相当普遍的误解,即认为只有提高个体繁殖成功率的性状才能在进化中占据优势,这的确是达尔文时代流行的观点,然而生物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我们已经有了新的认识:进化的单位是种群,不是个体。
nsp; 有性是显生宙最普遍的繁殖方式,几乎不存在不进行有性的动植物,这使得每次繁殖之后,每个基因都要在种群内部重新组合,与不同的基因协同作用,获得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一个基因是否能被进化青睐取决于它对种群整体繁殖率的影响,而非对个体某次繁殖的影响。

有关同性恋遗传的解释
nsp; 回到同性恋的遗传学研究上来,目前为止,我们尚未找到确定的同性恋基因,但有较大的可能在7、8、10、14和X染色体上,而且几乎确定多个基因都参与其中,对于同性恋基因的遗传学机制,我们有很多解释方案:
nsp; 最简单的解释,同性恋基因可能是隐性的,或者需要某些后天因素才能诱发其表现,这使得同性恋的携带者未必成为同性恋,对种群繁殖率影响不大,也就能够以较低的频率出现。
nsp; 之稍复杂的解释是,同性恋作为多基因性状,有可能像高个子一样,需要多个基因累加才能发生质的转变,少量基因并不改变性取向,反而让携带者获得某种优势,如男性更加温柔细心,女性更加果断干练,结果更能吸引异性,提高了繁殖成功率,对种群整体有益。
nsp; 更复杂的解释是,同性恋基因还可能与其它基因相互作用,如受性别影响时,男性携带者表现为同性恋,女性携带者却表现为更高的妊娠成功率,前者带来的劣势就有可能被后者带来的优势抵消。
nsp; 人类的亲属关系也不得不作为考虑因素。一部分家庭成员如果没有自己的后代,就很有可能投入精力照顾亲属的后代,从而极大提高家庭的后代质量,这与妇女闭经后专门照顾儿孙有同样的现实价值,同样会被进化青睐。
nsp; 如果再考虑文化的影响,我们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同性恋在家人和环境的逼迫下,都不得不与异性结婚生子,这进一步减小了同性恋基因在繁殖上的劣势,对种群的整体裨益也就更容易表现出来了。
nsp;
nsp; 最高法院做出同性婚姻合法化判决的导火索:奥贝格费尔在飞机上与渐冻人男友结婚,但不被承认配偶权利。来源:新闻《今话题》mdash;mdash;最高法院为何支持同性婚姻
nsp; 在这些方案之外,还需要注意,它们并非掩护进化论的狡辩,而是根据进化论做出的推测,可以客观地接受生物学、行为学和学的筛选和检验,直到我们获得满意的答案为止。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