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会立雍正为下一任皇帝?

  众所周知康熙帝算的上是清朝较英明的皇帝了,他从十三岁计擒权臣鳌拜开始,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丰功伟绩,那么他为什么会立雍正为下一任皇帝?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其中原因。

  康熙四十年前,整个大清帝国直可谓是河晏海清,国丰民足,万邦来朝,雄视天下。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能完全说明他雄才大略的全部和精髓,而只有领略了他在驾鹤西去之前、准备时的一系列举措,方可获得什么叫“伟大”的谛。

  与其它朝代一样,清王朝也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开国之初万众一心,缩衣节食,勇于进取,励精图治,忠黑白泾渭分明。可一旦承平久,大大小小的官吏便开始骄奢逸,蝇营狗苟。

  其间,大地主、大商人与官府、权贵勾结而残民以逞;军政官员冒领军饷,瓜分国库,蜕变成城狐社鼠。故而,到康熙五十年左右,大清国表面上尽管越发的繁荣昌盛,歌舞升平,但实际上已经是国库空虚,各种矛盾和隐忧已令有识之士不寒而栗。

图片.png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各级官吏的贪污腐化,行贿受贿。虽然当时康熙皇帝年事已高,疲极倦政,已有心无力地亲自来作治吏这样一篇大文章,但他作为无书不读、深谙历史的一代大家,岂能不懂得“治国即治吏,吏坏则国亡”的道理!

  因此,接下来的首要任务自然就是在众多皇子之中挑选一个一身正气,刚正不阿,既有菩萨心肠,更要有霹雳手段的人承继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清国永续,富强昌盛。

  其实,满清从努尔哈赤起就有一个较之于其它朝代非常具有先进性的、特的传作法,即所有皇子一旦便开始学习政事,或入各部实习参赞,或派往全国各地微服私访,体察民情。

  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个人的人品、性格、能力、水平等等,均可得到全方位的展示,从而有利于皇帝的甄别和选拔。

  那么,康熙朝的皇子们在实践中都是怎样表现的呢?太子胤礽懦弱昏聩,已经两次遭贬。三阿哥胤祉深不露,八面玲珑。八阿哥胤禩霸气内敛,惯于,于交通权贵,更于笼络收买人心,朝廷里的诸多大员小吏,甚至包括九、十、十一阿哥都“紧密地团结在以八阿哥为核心的集团周围”,气焰熏天,当时朝野均认为非他莫属!

  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均为侠肝义胆之士,英武豪爽。可此二人领大军纵横疆场有余,文心周纳,老成谋国不足。尤其是十四阿哥还与老八若即若离,互为依却又勾心斗角。

  唯四阿哥胤禛不依不,慎正行,特别是在追缴赃款,惩治贪腐之事上大义凛然,唱红打黑毫不手软。如此,得罪了不少皇亲国戚,封疆大吏,以至于当时的官场上给他起了个“活”的绰号,其若不是“皇二代”,恐怕早就被人黑掉了。

  深切地体察了诸皇子的优劣,康熙帝内心已将接替大位的人选锁定在四阿哥与十四阿哥两人身上,只是迟迟难以最后定夺。

图片.png

  于是,他向桐城派的学术领袖,当时以布衣身份在上书房行走,亦师亦友的方苞先生求教:诸子皆佳,惟四子与十四子甚慰朕心。然,何人可继大,朕殊难决断,望先生一言以决。

  方苞不愧是大学问家,他不正面回答,却用喻说理道:

  “此乃皇上家事,臣本不该置喙。然,皇家无私事,家事即国事。

  故,臣有二法可为圣上决疑——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作料无不取决于掌厨之人。

  当下火头已弱,味淡无盐,亟需能够旺火且敢于下重料之人也,此其一。

  其二,选皇子立一国之君,除其本人外,尚可注重皇孙,若皇孙天纵英明,则可保大清三代盛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