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要毁了田文镜的坟墓呢?
田文镜的坟墓被乾隆下令所毁,出自地方志《易县志》,里面记载了乾隆三年的时候,乾隆帝祭拜其父亲雍正帝时,由于田文镜的公墓占了泰陵神道导致乾隆的车辇无法通过,于是守陵官员就推平了田文镜的坟墓。
地方志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然而里面讲述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实的,我们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辨别一些史料的伪,《易县志》里面记载的这个事,多半有出入。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神道,一般的陵墓都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陵寝的主体建筑,另一个就是神道,我印象最深的是明孝陵,方城里面的以及北面都是主体建筑,主体建筑南面的大长道就是神道。
说田文镜的坟墓占了雍正帝的神道,这个应该是不可信的,清朝时期的礼仪规格最为繁琐,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而且田文镜死在雍正之前,更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了。
清朝时期为了彰显皇帝对臣子的体恤,对于功劳很大的人,在死后可以陪葬帝陵,能够有这种殊荣的人,并不多,田文镜算是雍正朝为数不多的人之一。田文镜是以监生入仕的官员,就是那种上了官学,但是没有考中的一类人,在古代官员体系中最不入流,田文镜在基层熬了几十年,一直到雍正帝即位,用人以“重能轻贤、重才轻守”为原则才提拔起田文镜。
当时已经年过六旬本来在仕途上不可能再有作为的田文镜被雍正帝火速提拔,在署理山西布政使期间,改了吏治得到雍正帝的垂青,第二年被调往河南担任巡抚,以雷厉风行的执政风格推行雍正帝的新政。
雍正六年,雍正特设河南山东总督让田文镜主政,由于田文镜为官清明,而且不怕得罪人,雍正帝称其为“模范疆吏”,是雍正一朝较为有影响力的官员,然而启用时岁数已大,在雍正十年,72岁的田文镜病逝。在田文镜死后,雍正将其葬在泰陵附近,谥号端肃,还入了河南贤良祠。
尽管田文镜在雍正一朝获得了极大的殊荣,但是在乾隆朝后期,却被守陵大臣夷为平地,这里面与《易县志》的记载是有出入的,是不是乾隆下令还不一定。
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乾隆对雍正时期重用的官员并不太友好,首先就是张廷玉,兢兢业业一辈子,作为三朝元老,最后被乾隆百般捉弄。而李卫也受到了极差的评价,在乾隆南巡期间,就曾让人砸了李卫的神像,并且表示:“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甚至还说如果李卫还活着,必定要治他的罪。
对于田文镜,由于死的早,在乾隆即位前就已经下葬了,算是没有和乾隆打过什么交道,乾隆也没有直接评价过田文镜,但是在处理田文镜的继任河南总督王士俊案的时候,也能够看出乾隆对田文镜的态度并不好。
乾隆刚即位的时候,河南总督王士俊为了河南开垦,开捐输导致河南民众怨声载道,乾隆帝因此免去了王士俊的官职,理由是:“河南自从田文镜上任督抚以来,严格治理,他的下属官吏竟然剥削民众,致使河南人民深受其困。前年田文镜隐匿河南灾情不报,百姓流离失所,幸亏先帝爱民,派遣官员前去赈抚,才保证河南的安定,这件事天下人尽皆知。”前一句话直接否定了田文镜实行严政以来的所有功劳,后一句则认为田文镜瞒报灾情是有罪的。但是当时乾隆刚刚即位,还依赖雍正留下的班底才能运转,所以没有深究,等到乾隆五年的时候,河南巡抚雅尔图上奏表示要将田文镜挪出河南贤良祠,乾隆最后认定:“鄂尔泰、田文镜、李卫都是先帝的重臣,其实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而他们三人素来不曾谋合。所以不能翻出前案。”
可以说,差一点田文镜连贤良祠都被挪出来,倒是年轻时的乾隆帝还有点良心,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乾隆60多岁的时候彻底忘了初心,大兴,大搞翻案风,凡是雍正认可的大臣,乾隆一律,凡是雍正打压的群体,乾隆一律,产生这种“”的行为,也让常人所无法理解。
雍正刚刚给翻案的鳌拜,乾隆直接给否认,而在明朝被定义为汉的袁崇焕却被他,时至今,乾隆对历史人物的盖棺定论还对当今史学评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田文镜的坟墓大概就毁于这一段时期,虽然没有找到相关资料证明是乾隆让人夷平了田文镜的坟墓,但是没有上级命令,守陵大臣会擅自毁了皇帝的陪陵?
《易县志》中记载田文镜的坟墓被毁,与实历史有一定出入,但并非捕风捉影,田文镜坟墓被毁,至少有着乾隆的默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