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在灭亡时,为什么连个像样的人才都没有多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军政人才匮乏,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蜀汉在夷陵之战后,陷入了风雨飘摇的局面。刘备在去世前,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诸葛亮在接管蜀汉政权后,励精图治,很快就稳定了蜀汉的形势。他对内发展经济,叛乱,对外结盟孙权,向曹魏发动北伐。一时间,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欣欣向荣,焕发了蓬勃的生机。可是,曾几何时,蜀汉却成为了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蜀汉在灭亡时,连像样的人才都没有几个,这一切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

image.png

  一、军政人才的匮乏,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

  在三国末期,蜀汉的形势益混乱。当时的东吴使者薛对蜀汉的情况形容是,“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
经其野民皆菜色。”还说蜀汉君臣如屋被焚时,依然住在房梁上的燕雀,“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我们知道,蜀汉在诸葛亮治理的时期,虽然连年北伐,可是依然是道不拾遗,国富民强。可是诸葛亮仅仅去世三十年,蜀汉就变成了这样一副模样。

  最为严重的是,蜀军的战斗力也在益下降。姜维在掌握军权后,对曹魏连续发动了多次北伐。可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却寸土未得,在后期甚至是连一次胜仗也打不了。蜀军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它的兵将领上。由于没有可以堪当重任的将领,只能起用老将廖化担任先锋。虽然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对老将是一种夸赞,可也暴露了蜀军的尴尬。

  在蜀汉灭亡的时候,这个问题暴露得更加突出。在姜维屯兵剑阁,挡住钟会的魏军主力的时候,邓艾率领三万魏军偷渡阴平,奇袭成都。邓艾的这次行动,完全是一种军事上的冒险。当邓艾从阴平小道到达江油的时候,蜀军将领马邈不战而降,为邓艾打开了进军的大门。

  在邓艾和蜀汉援军最后的决战中,蜀军将最后的兵力全部交给诸葛亮的诸葛瞻,想让他能够力挽狂澜。我们可以看到,这支蜀军的战斗力还是较优秀的。在绵竹之战的时候,这支军队在开始时顶住了魏军的进攻。连魏军的悍将师纂、邓忠都由于作战失利,回去对邓艾说蜀军未可击。只是在邓艾以斩首为威胁的严令下才攻破了蜀军。

image.png

  那么,有这样战斗力的军队,却被邓艾的远道而来、兵少力疲的魏军打败,主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归根到底,还是将领的能力上。在这支蜀军中,集中了大批过去老一辈将领的子弟,他们大多都战死沙场,为蜀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可是,在作战过程中,这些人里只有黄权的黄崇提出了一条正确的建议,让诸葛瞻率领蜀军赶快进军,把邓艾的军队堵截在山险地带,不如他进入平原。可就是这唯一的正确的建议,诸葛瞻都没有采纳,使得蜀军遭到了绵竹之战的惨败,蜀汉以至于。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当时蜀军中能有一位将领,能力哪怕达到一半,邓艾和他的军队将死无葬身之地。可是,当时的蜀才凋零,没有一个能够挽救蜀汉命运的人,大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蜀汉灭亡。

  二、诸葛亮的人才政策,是造成蜀才凋零的主要原因。

  而蜀汉出现这种人才凋零的局面,和诸葛亮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在他治理蜀汉的时期,对人才的选拔、培养方式,为蜀汉后来的这种局面埋下了隐患。

  首先,诸葛亮对于人才的选拔标准过于严苛。

  诸葛亮对于人才,过于重视品德的高尚,而轻视才能的高下。这表现在他对人才的求全责备上。诸葛亮对于蜀汉的人员都明察秋毫,有很多人才在诸葛亮的眼中都能够看到他们的缺点,而诸葛亮也因为他们的缺点而对他们另眼看待。如说魏延是蜀汉当时首屈一指的将领,有勇有谋,可是诸葛亮认为他暴躁冒进,对他的使用严加管束。这使得魏延这样的优秀将领,只能成天抱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

  而刘封是蜀汉年轻一代将领中的佼佼者,只是因为诸葛亮认为他刚猛难制,怕将来刘禅无法制约他,就趁着刘封打了败仗,丢失上庸的机会,劝刘备处死了他。

  廖立是和庞齐名的贤才,只是因为对自己的职位待遇不满,发发牢,就被诸葛亮剥夺官职,流放到荒无人烟人烟的汶山,一辈子再也没能够起用。

  更不要说被刘备托孤的李严,因为对诸葛亮大权揽不满,想要拿回自己托孤时的“中外军事”的权力,也被诸葛亮贬为平民,流放到梓潼。

  这些有才干的人士,位居高位,尚不能保全自己的职位,更何况那些不如他们的人。这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一方面诸葛亮的朝堂急需人才,可是另一方面大批的有才能的人因为品行有亏,不入诸葛亮的法眼,或被弃之不用,或被控制使用。长此以往,诸葛亮给蜀汉留下的臣子都是一些品行兼优,可是能力不足的人。

  其次,诸葛亮对于人才的使用,也有着驾驭不得法的缺点。

  这表现为诸葛亮对人才的使用上,经常出现用错位置的现象,这造成了人才使用上的浪费。如说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的这个缺点表现得十分突出。在出兵的时候,诸葛亮分兵两路,他自己率领主力出祁山,让赵云率领一支军队作为疑兵出斜谷。赵云这一支军队,担负的是牵制曹魏军队主力的任务,这就要求这支军队的主将需要具有超强的作战能力。

  而赵云恰恰不具备这种素质。在蜀军中,最适合担任这个任务的是魏延。魏延在后来的阳溪之战中,充分展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才干。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让魏延担任这个任务,而是任用了赵云。结果赵云的行动很快就被曹魏识破,根本没有完成自己的牵制任务。曹军主力根本没有理睬赵云所部,直奔陇西,在街亭打败了马。

image.png

  而对于的使用,更是诸葛亮的败笔。马谡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参谋人员,他能够就战局说出自己的知灼见。在南征的时候,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的策略,诸葛亮采用后,一举消除了南方的叛乱。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参谋人员,却被诸葛亮派上了战场,直接指挥蜀军与魏军决战。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同时缺乏指挥才能,马谡被张打得大败,丢失了街亭,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黯然收场。

  如果当时赵云能够替代岗位,以赵云在汉水之战的表现,是一定能够守住街亭的。可惜,这个时候赵云在箕谷作战,鞭长莫及。而在整个战役的过程中,魏延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无所作为。诸葛亮这样使用人才,是他在街亭之战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诸葛亮对人才培养上的缺陷。

  如果说诸葛亮不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这是冤枉了他。不过,诸葛亮选拔人才的标准偏差,带来了他在培养人才上的偏差。这在诸葛亮培养他的继承人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诸葛亮原本想培养马谡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可是,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培养是失败的。诸葛亮没有循序渐进的培养马谡,让马谡去亲自率领军队,从小仗打起。这样让马谡逐渐积累带兵经验,提高自己的指挥作战的能力。而是立刻就将马谡投入到和魏军的决战中去。马谡缺乏相应的能力,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经过街亭一战,诸葛亮就掉了他。对于这件事,很多人都感到遗憾。原本蜀汉就缺乏人才,诸葛亮却随随便便的处置马谡,这给蜀汉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最终,诸葛亮选择的人是蒋琬,虽然理政能力有余,但是军事能力不足。长此以往,使得蜀汉的军事人才越发凋零。

  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培养的人才中,益州本土的很少,大部分都是荆州派系的人。而且,在那些武将后代中,很少看到在战场厮的。绵竹之战中阵亡的张飞的孙子张遵,职务居然是文官尚书。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对蜀汉重文轻武的风气可见一斑。

image.png

  第四个原因是诸葛亮的工作方式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态度,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白帝城接受刘备的托孤后,就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蜀汉的事业。在他掌握蜀汉政权后,不管蜀汉的内政还是军事事物,他都“事必躬亲”。诸葛亮的这种工作态度,赢得了大家的钦佩。

  不过,诸葛亮的这种工作态度,使得他管的事情过多过细,对蜀汉政权和他自己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他派到司马懿军中的使者,在回答司马懿的问题时,说诸葛亮罚二十以上必自亲理,而每天吃的饭不过数升。司马懿评价说,诸葛亮食少事烦,岂能久乎?事实果然如司马懿所料,不久诸葛亮就病逝五丈原了。

  诸葛亮管的事情过于细碎,这不但损害了他的健康,使得他英年早逝,也在工作中给他的手下带来了困惑。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有一位包揽一切的领导,他的手下会如何工作,这些人不是将一切问题都推给领导去解决,就是按照领导的指示去照做。这种环境,根本就对人才的成长不利。

  在诸葛亮营造的这种工作氛围里,他手下的人才慢慢都失去了活力。即便是他选择的继承人蒋琬和费祎,也都是一些萧规曹随的循吏,他们没有开拓进取的才能和勇气,只能按照诸葛亮留下的政策去执行。一旦这一切形成了传,那么蜀汉的人才就根本无法被发现、提拔和培养,自然是越来越少了。

  我们看三国的历史,蜀汉就算是在这种人才凋零的情况下,依然还有一批如张、马忠、罗宪这样的人才,可是他们都没有得到重用,这和诸葛亮遗留下来的人才选用制度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结语:

  古人云,“十步之泽,必有香,十室之邑,必有忠士。”蜀汉那么大的领土,那么多的人口,可是到了后期,竟然人才匮乏,这是直接和蜀汉的人才选拔制度和生存环境有关的。而这一切,和诸葛亮的执政时期,有着直接的关系。

  正是因为诸葛亮对人才选拔的标准过于苛刻,对于人才过于求全责备,使得很多人才都被诸葛亮所遗弃。甚至现有的人才,由于不符合诸葛亮的标准,不是控制使用,就是被、被流放。相较当年官渡之战后,曹将缴获的通敌者的书信全部烧毁,诸葛亮就相差太多了。

  再加上诸葛亮对人才的使用,以及对人才的培养方面的缺陷,更使得有素质的人难以成才。在这种苛刻的人才成长环境中,诸葛亮又以自己的事必躬亲的工作方式,加重了这种影响。他的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使得人才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整个蜀汉政权失去了人才方面的造血机能。

  结果,当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他给蜀汉留下的是一个道德高尚,可是能力一般的朝廷。由于没有选拔、培养人才的能力,这种朝廷只能够守成,无法进取。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随着诸葛亮留下的人才渐凋零,蜀汉政权也走到了尽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