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中,韩信为什么选择帮助刘邦?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汉初三杰”,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在楚汉之战中,被封为齐王,一度能与项羽、刘邦争锋。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楚汉战争中,韩信确实犹豫过是否继续帮助刘邦。他的犹豫,也确实延缓了刘邦取胜的进程。

  然而,最终,他依然选择了帮助刘邦。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停下来”的韩信

  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在潍水之战中全歼龙且军团。

  此时,汉军已经形成了对楚军的夹击之势。

  当初,韩信曾提出宏伟大略:增兵三万给我,我攻灭燕、赵、齐,绝楚粮道,与大王会于荥阳。

  正是采纳此策,刘邦才增兵给韩信,让其开辟北方战场。

image.png

  如今,“北举燕、赵,东击齐”都已实现,下一步就是“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了”!

  正在成皋与项羽对峙的刘邦”旦暮望若来佐我“,急切地期待韩信行动。

  然而,韩信却停了下来。

  这一停,就是一年!

  要知道,此前,刘邦的指令,韩信无不立即执行,效率极高。

  如今,韩信停了下来。

  显然,对于何去何从,韩信产生了犹豫。

  已能自成一势的韩信

  此时的韩信,已经完全可以成为项羽、刘邦之外的“第三势力”了。

  韩信受刘邦重用,率汉军西站,然而,很长时间内,韩信的兵将,全部是刘邦所派。

  此时的情势已不同了。

  半年前,刘邦闯入大营,将韩信的部队全部带走,用以反击项羽的进攻。

image.png

  随即,韩信征集赵地未入伍的兵员,经过2个月的征集、训练,自成一军,并平定了齐。

  此时的部队,除曹参、灌婴带来的部分精锐骑兵外,大部为韩信自己一手组建的,可谓“兵为将有”。

  在先后击破田氏、龙且后,韩信又迅速平定了三齐之地,共得70余城,地盘、财物都又了。

  自己的兵,自己的地,自己的钱,韩信,已事实上可以自成一势了。

  然而,韩信与刘邦之间,也出现了利益冲突。

  此前,韩信攻下魏、赵等地,刘邦或设郡直辖,或托张耳留守,没有韩信的份。

  半年前,刘邦直接把他的部队全部调走,要韩信自己再去建军。

  没有刘邦的提携,就没有韩信的今天。

  然而,今天韩信已经得到的一切,当然不希望被刘邦再像以前一样夺去的。

  由此,刘邦与韩信之间,出现了利益上的冲突。

  “稳住”韩信

  韩信这次很直接,派人去找刘邦,表示: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不暂立假齐王,不能安定,请立我为假齐王。

image.png

  当时的刘邦,正遭受项羽的猛攻,急切期待韩信的配合,见信愤怒:这个时候要当王,什么意思?

  张良、陈平立刻表示:这个时候不能拒绝!“不然,变生”!

  “不然,变生”,说明张良、陈平认识到:这个时候不满足韩信的诉求,韩信的立场一定会发生变化!

  刘邦不得已,立刻改口:“大丈夫作什么假王?要作就作齐王”!遂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张良、陈平的警惕是正确的。

  果然,项羽也看出了刘邦与韩信之间的微妙关系,遂派武涉游说。

  武涉单刀直入,指出了韩信与刘邦的微妙关系:刘邦欲吞天下,必然容不下你!现在不对你动手,是因为项羽还在!如今你“左投则汉王胜,右投则楚王胜”,应该与楚连和,“三分天下王之”。

  武涉的话,道出了本质:灭魏、赵、代后,刘邦都没有新立王,而是设置郡县(张耳当时还没有封赵王),“欲吞天下”,不会允许你韩信作齐王。你韩信要想保全自己,只有与项羽联合,咱们“三分天下”。

  也就是说,武涉并非让韩信投项羽,而是策动韩信,让韩信与刘邦、项羽同为王。

  如果刘邦拒绝韩信为王,项羽的条件显然是极有有活力的。

  然而,刘邦已立韩信为齐王,韩信的诉求得到满足,因此拒绝了项羽的条件。

  然而,韩信仍在犹豫。

  犹豫

  随即,韩信的谋士蒯彻又两次劝告韩信,指出:你现在已经有了震主之威,你归汉也好,归楚也好,刘邦、项羽都容不下你!不如“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蒯彻的建议,与武涉的说词基本接近,唯一区别在于:韩信不需连楚,而是保持中立,维持现状,鼎足而立。

image.png

  韩信表示“士为知己者死”,留恋刘邦对自己的恩情,并认为刘邦不会加害自己,以此拒绝了蒯彻。

  韩信的表态是诚的,但他在行动上却仍然很犹豫。

  一方面,他继续留在刘邦阵营,另一方面,他仍然按兵不动。

  韩信的犹豫,对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重大影响

  前203年十月,项羽的大将曹咎部被歼,十一月,龙且部被歼。

  当时,楚军已经陷入战略包围,后方不稳,军食困难,士气低落,已经支撑不下去了。

  然而,他依然继续与刘邦在成皋相持了十个月!

  这是因为,在韩信的“带头”下,刘邦集团内部的微妙关系复杂了起来。

  当时,彭越也在梁地作战,对楚军的补给线影响极大。

  然而,在夺取梁地的地盘后,彭越也“学习”韩信,停了下来,企图讨价还价,索取王位。

  英布因封地仍在楚军之手,作战积极,但是,由于韩信、彭越的“停滞”,天下形势仍未见分晓,因此,英布仍遭受激烈抵抗,一时无法取得大进展。

  一时间,楚汉之间的形势僵了下来。

  可以说,在诸人之中,韩信的实力最强,影响最大,如果他立刻进军,彭越不可能仍然“坐观”,英布也能很快打开局面,所以,韩信的动向对其余诸将起着支配作用。

  大局危机

  韩信等人的持续犹豫,不但使局面僵了下来,甚至使局势出现了反复。

  前203年八月(秦历法,以每年“冬十月”为第一个月,依次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项羽主动议和,请求罢兵。

image.png

  次月,项羽引兵东归。

  刘邦采纳张良、陈平之策,发起战略追击,决心一举歼灭项羽。

  刘邦一面自率大军追击,一面下令韩信、彭越会合,并让刘贾协助英布,打开局面后立刻来会合。

  然而,韩信、彭越等人依然态度消极,没有如期会师!英布、刘贾也没有打开局面,无法北进。

  如此,刘邦成了一支孤军。

  项羽迅速发起反击,大败刘邦,刘邦只好坚壁自守。

  如果不是刘邦军的素质有了提高,及时坚壁自守,及时“止损”,固陵之战,有可能像几年前的彭城之战一样,使全局发生逆转!

  打破僵局

  刘邦坚壁自守,被项羽压制,唯一的希望就是韩信、彭越、英布来会合。

  刘邦问计张良:怎么才能让韩信、彭越出兵?

  张良表示:韩信被立为齐王,但他知道那不是您本意,“信亦不自坚”,仍在犹豫···

  如今,把从陈到东傅海之地给韩信,扩大其封地,以此坚定韩信出兵的决心。

  张良还特别点出:韩信老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

  显然,张良看出了韩信的犹豫,也看出了韩信的渴望。

  刘邦采纳此计,以此条件联系韩信,韩信立即答应!

image.png

  韩信出兵后,局势豁然开朗。

  项羽的后方空虚,根本抵挡不了韩信,韩信迅速攻占鹏程,又一路西进,与刘邦会师。

  韩信的出兵,对楚军带来了致命打击,楚人心动摇,守寿春的楚大司马周殷投汉,英布、刘贾由此打开局面,攻占要害后立刻与刘邦会师。

  与韩信一样得到刘邦封赏的彭越也行动起来,也来会合。

  由此,刘邦与诸王的云集,形成了决定性优势!

  垓下之战,汉军总兵力五六十万人,光韩信一部就30万,而项羽约10万!

  在韩信的指挥下,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汉军击败项羽,定天下!

  作为一个“士”,韩信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情。

  正是刘邦的知遇之恩,韩信才能一展雄才,建功立业。

  因此,韩信在情感上是感恩刘邦的,始终留在刘邦阵营,不愿背叛。

  在建功立业,实力雄厚之后,韩信自然也是有其利益诉求的。

  因此,韩信在灭齐后,“停”了下来,寻找利益最大化的方式。

  如果不能解决利益上的矛盾,即便情感仍在,彼此仍很可能分道扬镳,这在古今中外都是极其常见的。

  在张良、陈平的辅佐下,刘邦洞悉了韩信的诉求,并尽量满足了韩信的利益。

  最终,在感情和利益的双重驱使下,韩信选择了继续为刘邦而战。

  遗憾的是,刘邦确实有自己的想法,他给韩信的承诺从头到尾都是假的。

  垓下之战一结束,刘邦故技重施,夺了韩信的兵。将韩信改封为楚王···

  最终,韩信还是被“兔死狗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