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用活人殉葬的时候 古人能在墓中活多久

  对古代殉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用活人殉葬,活人在墓穴中能够活多久?

  我国自古以来对于丧葬是十分重视的,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建陵墓不说,还要在墓中放置许多生前的金银珠宝,设立许多机关陷阱以防后世的人来盗取。

  当然这些虽然劳财费力,但终归不祸及旁人,也算是无可厚非。

  可是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种极其残的殉葬文化,多为皇帝和位高权重的贵族所使用。

  这些人认为自己生前享有了这么多的财富与荣耀,死后自然也不能寒酸,于是除了奇珍异宝之外,还会让自己身旁的妻妾与仆从一同殉葬。

image.png

  那么,如果古代帝王用活人来进行殉葬,活人又能够在墓穴中活多久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在我国的历史可谓久远,虽然目前没有一个十分确切的时间,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史前文明之时,这种制度就已经存在了。

  在之前的考古工作中,专家就在距今六千多年的新时代父系氏族的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人殉的痕迹,直到商朝这种殉葬制度依然存在。

  据悉,专家在考察商朝墓穴时,在殷墟侯家庄商大王墓中发掘出了一百六十四具殉葬的体,曾侯乙墓中挖掘出二十一具。

  而这些殉葬者无一不是女子,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的殉葬者中,主要构成就是墓主人生前的妻妾与侍女。

  后来到了秦朝,秦献公觉得这种殉葬方式太过残,便废除了该制度,还将铸形的陶俑用来替代活人殉葬。

  而殉葬制度的废弃持续到了汉、宋后,到了明朝又开始出现。

  据记载朱元璋在去世之后就殉葬了三十八位妃嫔,朱棣去世时也同样带走了三十多人。

  好在到了清朝,康熙帝终结了此等不良风俗。

image.png

  殉葬方式

  说完殉葬制度的历史,咱们来说说它的“死法”。据悉,古代殉葬分为死葬、箱殉、活葬等等,方法各有千秋,却是一个一个惨烈。

  死葬

  首先是死葬。一般来说陪葬之人大多都不是自愿陪葬的,因此很多时候相关人员会使用强制的手段来进行。

  至于让活人殉葬的方式,最简单的便是赐白绫一条,让其。若是其不愿,就会让人来帮她下手。当然,也有的会直接在饭菜之中下,让其身亡。

  而对待皇帝喜爱的妃嫔,因为想保留她们的美丽容貌,于是就会让她们“服下”水银。这样即使死去很久,她们的面貌也不会发生改变。

  据说盗墓鼻祖广川王去盗墓时,就曾发现一个墓有着一百多具体,这些体无一腐烂,容貌也是栩栩如生,想来也是用了这样的方法。

image.png

  箱殉

  箱殉也是极为惨烈,据传箱殉者大多为婴儿,他们会将婴儿放在一个很小的棺椁里,而在放进去之前常常还会将手脚砍掉。

  这时婴儿并没有死,但因为砍掉手足,又被送入密不透风的棺椁中,不过一会儿也会死去。

  活葬

  所谓活葬就是直接将活人关进墓穴中,这样的人大部分都是修筑陵寝的工人,因为陵墓的构造只有他们知晓,所以为了防止他们之后起贪心或有想法,便会在陵寝封闭之时将他们也扔进去。

  这时虽然他们还活着,但实际上也活不了多久了。

image.png

  活人在墓穴中能活多久?

  如果活人被关进墓穴,首先在墓室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氧气。

  墓室是被封闭了的,那里面的氧气自然不会流通,据专家推算,如果在一些大型的陵墓之中,殉葬的人又不是很多的情况下,氧气大概能撑住五天左右,但是人数若是在二十到五十人之间,氧气大约能撑住三天,若是更多,那恐怕最多只能撑过一天了。

  其次,即便墓穴够大氧气充足,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生存要素便是水和食物。

  在墓室之中自然是没有食物和水的,人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最多也就撑六七天。而没有水则撑得更短。

  若是想趁着这两天逃跑也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能够进行这样大型殉葬的墓主,其墓穴的坚固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想要在这样的墓穴中逃出去难度堪登天。

  不过据说也会有聪明的修筑工人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会在修筑时偷偷摸摸修一条能逃走的暗道,以备不时之需。

image.png

  当然,除了这三个最基本的生存要素外,很大部分被活着关进墓面的人其实都不是自由的。

  负责殉葬事宜的人会找人将他们的手脚都绑起来,而且还会将他们放在固定的一个位置。

  就如纪晓岚的墓被挖掘出来后,他的棺椁周围就坐着七八个女子,每一个女子都保持着相同的姿势。

  而且还有的会事先为要活葬的人进行,然后送入墓中,这时候,即使这些人醒了过来,也只能在墓穴中静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image.png

  总的来说,不管是哪种殉葬方式,这都无疑是十分残的,为了所谓的在地下也能享受自己生前的待遇,就将无辜之人也一同葬送,十分不符合人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