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行宫为什么那么多 皇帝的避暑场所都有哪些

  还不知道:清朝皇帝避暑的读者,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盘点清朝皇帝避暑场所,同样都是行宫,为何只在热河设置重兵?

  清朝皇帝为何多行宫?其实名义为行宫,却是皇帝每年避暑的场所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皇宫仍沿用了明朝的,所以其建筑也基本仍然是明朝的样式了。但是,满人久居关外,不象北京这样炎热,加上宫中房屋低矮和宫墙的围堵,自然是不太透风,夏天是非常难熬的。还有,清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是较守规矩的,但这种规矩也只是限于紫禁城中,出了宫就没有了规矩,是很自在的了。所以,他们都愿意住在皇宫之外,名曰“避暑”。

  但是,即使住在了宫外(行宫),也是要处理政务的,这样就不能过于远离京城。因此,清朝皇帝的避暑行宫也就基本都在北京了,最远的却是热河避暑山庄。但是,每年也有七八个月的时间,他们还是住在行宫的,但年底则非回宫不可,一则预备过年,元旦在太和殿受朝贺;二则各老少妃嫔人等,也得当面给皇帝贺节;三则也有许多年底年初例行的公事,所以必须回城。这些避暑的场所,大致上主要有以下几处,我们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南苑

  南苑在北平永定门外,又名南海子,在明朝为皇帝狩猎之所,也就是消遣的场所了。南苑方圆约120里地,近东北角处,设有行宫一座,近东南角有阅兵场,叫做“晾甲台”。清朝刚进关之后,皇帝也是每年在此狩猎,之后又建行宫两处,较大者在西北边,名为“怀坊”,小者名为“围河”。怀坊之宫为新宫,前明建者为旧宫。

image.png

  在光绪十五年之前,南苑仍蓄养有黄羊子、鹿、四不像等野兽,后来因永定河决口,苑墙完全冲倒,所有兽类都跑到西山去了,从此荒废。在光绪庚子后,因西太后(慈禧)在西苑中海建两座洋楼,即所谓怀仁堂、居仁堂了,因在建设时无款可筹,遂将南苑之地,卖与民耕种,遂都变成农田了。

  其实南苑虽为皇家狩猎之所,但除处之前康熙帝时常光顾之外,皇帝也是很少来这里的。康熙帝在位时,每年在此总住几个月,怀坊之宫,即康熙皇帝年间所建,此为康熙年间皇帝唯一的避暑之所。

  圆明园

  圆明园在现在颐和园之东北。在康熙年间,原本是赏雍王的花园。雍正即位后,他把此园大加扩充修建,名为圆明园。雍正皇帝基本上是常年住在这里,而南苑基本上就没有去过。也就是说,从雍正年间开始,南苑基本就没有皇帝去过。乾隆年间,又在圆明园增建了若干处,东北面有很大一部分建筑,乃仿意大利的建筑造成。从此圆明园便为清皇室中最大的一所避暑宫殿。

  乾隆以后的皇帝,基本都是永远驻此,一直到咸丰时候。据传咸丰皇帝在此有四位很美的妃嫔,都是南方人,且都是纤足,每位各住一宫,每一宫中所有人员宫女的妆饰衣服,都是同样颜色,一宫一样,各不相同。关于此事,在光绪年间,有许多旗门中的老辈,他们都在圆明园当过差,都是亲眼见过,他们说确是如此。

  咸丰年间,八国联军进京,把西山几处行宫,都给烧毁,圆明园烧得最厉害,可以说是一间房也没有了。从此以后,皇帝便无行宫可驻,同治及光绪初年只把西苑中海扩充一下,将就着住住而已,与之前的皇帝相,排场却是低得多了。

  颐和园

  颐和园大约是同治年间拟建,主要是给西太后慈禧建的,中途因无钱一直未建成。后到光绪年间,光绪的为了巴结慈禧太后,让光绪尽早“亲政”,就挪用建设海军的款项,才把颐和园又修建起来。

image.png

  最初他本想重修圆明园,因为地面大,而且被八国联军毁坏的非常厉害,所用款太多修不起,才改意重建颐和园。但是,也只是修了一个前期工程,后半始终未建,大概也是因为经费的问题吧。但一直到清朝灭亡,也未能全部竣工,自此以后,慈禧也就永远驻此了。

  热河避暑山庄

  清朝皇帝在紫禁城外的行宫有很多,在北京的大概如上所述的几个重要的了。但还有一处非常重要的,就是位于热河的承德避暑山庄了。承德避暑山庄在清朝官方叫“热河避暑山庄”,不同的是,尽管都是行宫、避暑场所,但唯这里却叫做“避暑山庄”,而且这里也是唯一设置了重兵防守的。这又是为何?

image.png

  热河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十二年,后到乾隆时期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完,才有了后来的模样。其实这里名为避暑山庄,实是一个军事重镇,猜想被叫做“避暑山庄”,也许是有遮掩的意思,而其重要性上,与东北的盛京、现住的北京是在一个层面上的。这得从清朝入关时说起。

  前清入关的时候,系分两路进兵,一是由山海关,一是由热河。后人都以明朝灭亡归结原因于吴三桂降清,只知道清兵是由吴三桂领着从山海关来的。其实不然,即使没有这条路,清朝照样还是能入关,只是要困难一些罢了。事实上,在吴三桂降清之前,山海关还没有失的时候,清朝经常也是兵临北京城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还是热河这条路了,即长城各关口。

  所以,清朝入关最重要的还是热河这路,在之后也是这一路人马起到的作用最大。后来满清虽然得到了中原,建都北京,但他终归要惦记能否坐稳了。因为,前明大规模反清活动仍在持续,而满清的兵力、人口实在是太少了,如果战败怎么办呢?他必需预备一条回去的道路,好进退有据。

  到了康熙时期,南方的“三蕃”、的郑氏政权,以及民间的反清团体,这些都对刚刚建立的清政权构成了威胁。而山海关一路,为通行大道,果用兵时,此路恐怕难保,于是他竭力经营热河的这条路之安全,便在热河建设了一处大规模的行宫,并驻有重兵,以备万一。

image.png

  康熙皇帝在热河建了行宫之后便定下规矩,规定之后的皇帝每年都要去一次,虽然名曰狩猎,但原义确实为保此路的稳固、畅通。乾隆年间,《四库全书》修成,特置一部于此,名曰“文津阁”,即是由北京到奉天的津梁之义;奉天亦置一部曰“文溯阁”,即溯祖泽之义。由此可见,其意义非同一般了。

  乾隆在此处驻的时间最多,他永远在此过生,他的生在秋天,也就趁此在此行秋狝之礼。在乾隆八十寿诞时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献寿。”十八公指松字也,因彼处松树最多故云。下联是:“九重天子,年年重九塞上称觞。”上联为彭元瑞所拟,自己对不上下联,乃请纪昀所对的下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