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时期的屯田制是什么样的?百姓的生活有何影响?
不论是现代战争还是古代战争,后勤都是极其重要的战争物质保障。让为什么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历来一提起曹屯田,人们基本上都是赞不绝口,一方面屯田帮助曹“强兵足食”,为他征战四方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屯田有助于恢复生产,让流离失所的百姓安定下来。然而,曹屯田制下的老百姓却很惨,基本上和农奴一样。
赋税太高
曹魏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军屯不必多说,我们主要说说民屯。曹魏民屯每50人为1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参加曹民屯的百姓们,需要上交的是收成的十之五六,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收获了1000斤粮食,需要上交500或者600斤给曹。
这个剥削量实在有点高,我们知道西汉时期税率最早是十五税一,后来又改成三十税一。1/15,1/30的赋税例和屯田的十之五六相,一目了然,参加屯田的百姓,负担太重。参加屯田的百姓,往往都是拖家带口,家中有妻子、父母需要供养,如此高的租赋对于参加屯田的百姓实在过于残酷。
刑罚苛刻
一开始曹组织屯田还是以招募流民为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屯田的规模越来越大,所以到后期基本上是强征百姓屯田。据《三国志·袁涣传》记载当时刚刚招募百姓去开垦荒地,百姓都不愿意,纷纷逃离(民不乐,多逃亡)。袁涣对曹说:“百姓安于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应该顺着他们的心意,愿意去垦荒的就让他们去,不愿意去的不应勉强。”曹采纳了他的意见,百姓非常高兴。
为了防止屯田百姓逃走,曹魏制定了严苛的刑罚:被征参加屯田的百姓,如果逃跑了,即使回来自首也捕无赦,由此可以想见在典农中郎将军事管制下屯田百姓的地位。被强征参加屯田的百姓,一旦开始屯田,子孙后代也要继续屯田,永远被束缚在那片土地上。
正因为如此,每次曹准备迁徙百姓,等待曹的就是一场大逃亡。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南征孙权,由于担心江滨郡县被孙权偷袭、抄掠,曹下令将淮南的民众内迁。结果江淮十余万百姓因为受惊吓逃到东吴境内,把这些人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后来曹迁汉中的百姓,也是基于这种考量。
曹推行的屯田制,客观上确实组织了生产,稳定了秩序,同时为曹提供了坚实的粮后盾。但是曹魏对于参与屯田百姓,租赋太高,而且刑罚太过于严苛,把百姓在了土地上,相当于一种变相的“农奴制”。当然,在汉末三国这种乱世,诸葛亮、孙权也分别在蜀国、吴国推行过屯田,老百姓肯定也是受剥削的。
要感叹只能感叹生不逢时吧,生活在三国乱世中的普通老百姓,肯定不会像后世的我们一样,只关注于英雄人物的斗智斗勇,各种战争。老百姓想的就是能有口饭吃,有好子过,但三国好像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