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的无奈之举,为什么这么说?

  司马懿被很多人认定为乱臣贼子,他发动高平陵之变将曹魏军权、政权都收入手中,但实际上,这是他的无奈之举,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39;#39;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39;#39;#39;#39;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39;#39;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司马懿的一段评价,把对司马懿的#39;#39;谋朝篡位#39;#39;之举痛加批驳,把司马懿定位为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

  李世民的这段话,也代表了历史上对司马懿的主流评价。从表面上,司马懿深受魏国几代皇帝重用,如李世民所说,两次充当托孤大臣,可见魏国皇帝对他的信任程度。但司马懿却恩将仇报,狼子野心,在公元249年发动#39;#39;高平陵之变#39;#39;篡夺曹魏大权,为子孙称帝铺平道路,所作所为,确实像一个标准的臣。

image.png

  但细细品读史书,会发现历史相并非如此简单。司马懿出生于公元17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已经年过70,以三国时代的平均寿命而言,他已经是十足的老寿星,今朝脱了鞋和袜,不知明穿不穿。而且身居高位,官拜太尉,位极人臣,一生享尽荣华富贵。他若想要,为何不在年富力强之时动手,非要拖到行将就木的古稀之年?

  实际上,司马懿发起#39;#39;高平陵之变#39;#39;,实属情非得己的无奈之举,当时魏国的局势已经危如累,他再不出手魏国就完了。换而言之,司马懿发动#39;#39;高平陵之变#39;#39;,最初目标既不是皇帝也不是皇权,而是想铲除大将军曹爽势力。

  曹爽,魏国皇室宗亲,魏国前任大司马、大将军曹之子。曹爽与魏明帝曹叡关系密切,经常出入宫廷,参与机密,是曹叡的心腹干将。魏明帝临终时,少帝曹芳年幼,因此指定曹爽和司马懿二人担任托孤大臣,由二人全权处理国家大事。

image.png

  一生精明的曹叡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次看走了眼。他寄予厚望的这位曹爽大将军,不仅才能平庸,而且心术不正,对权力充满贪欲。他上台之后,立即开始大力提拔任用自己的心腹,排除打击异己,意图成为一手遮天大权揽的无冕之王。

  魏明帝死后,魏国治层的权力格局为#39;#39;三足鼎立#39;#39;,一方是魏明帝遗孀郭皇后,一方是太尉司马懿,一方是大将军曹爽,三方互相制衡。曹爽一方面大批提拔自己的兄弟曹曦、曹训、夏侯玄,心腹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人占据要职,把控要害部门,掌控京师禁军和驻军,军队武将任免权和朝中大臣任免权全部被他一人垄断。

  另一方面,曹爽对郭皇后和司马懿百般削弱和打压。曹叡死前,任郭皇后的弟弟郭德郭建同为镇护将军,共同负责京师警卫,至此都被曹爽撤换。正始八年,曹爽为了防止郭皇后参与政事,又把郭皇后强制迁居到永宁宫软禁起来。

image.png

  同时,曹爽又玩弄权术,以少帝曹芳的名义把掌控兵权的太尉司马懿明升暗降,封为太傅,借机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使得司马懿被架空,赋闲在家处于半退隐状态。一时间,曹爽势力#39;#39;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族,屡改制度#39;#39;,大魏皇权已经旁落曹爽之手。

  曹爽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还在时机极不成熟的条件下,盲目对蜀国和吴国用兵,结果在与吴国的相中之战中遭遇惨败,将士损失惨重,#39;#39;所失万计#39;#39;。在对蜀国的北伐中,孤军深入,遭到蜀军的反击,魏军遭遇重创,大批将士民夫#39;#39;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39;#39;,使得魏事实力严重受损。

  可以看出,曹爽是一个典型的有野心无能力的臣,如果听凭曹爽任性胡为,不仅少帝会沦为傀儡,更可怕的是魏国几代皇帝的基业只怕就要毁于一旦。司马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出手,发起#39;#39;高平陵之变#39;#39;铲除了曹爽势力,魏国这才得以转危为安。但司马懿没有料到的是,他死后,司马师司马昭上台,同样成为了曹爽一样的权臣。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