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什么坐姿?都各有怎样的讲究呢?
• 历史
俗话说“坐有坐相,站有站姿”,古时候是个重礼的时代,而姿态则是“礼”的一种,坐姿是中国传的礼仪之一,不过现在却很少有人关注了,那么古人都是怎么坐的?有哪些讲究呢?今天为什么小编就和大家科普一下。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所以在中国古时候还是有很多规矩的。看过秦汉时期影视剧的人,常常会看到,里面的大臣们议事的时候都是跪坐的。其实不止秦汉,在宋朝以前,交椅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古人在交谈是都是席地而坐的。我们常说的“正襟危坐”,其实就是其中的一种坐姿。这种坐姿被称为“跽坐”,也叫“正坐”,姿势就是屈膝跪坐,臀部放于脚跟上,上身挺直,双手放于膝上,郑重而端庄。而在需要表示郑重说话的时候,臀部可以离开脚跟,让姿势更加庄重。
除了正坐外,还有一种坐姿叫“趺坐”,也叫做“双盘”。具体姿势就是两叠盘坐,两叠置于两股上,和的打坐有些类似。正坐一般是用于较重要和庄严的场合,而这种坐姿更加倾向于生活中的坐姿。
如果前两种姿势都是较合适的坐姿,那么还有一种不太礼貌的坐姿,那就是“箕踞”,即臀部坐地,两腿岔开,像个簸箕。由于汉代以前大腿间只缠了条白布,和相扑选手缠的那种似得,被称为“裈”,如果搭配上“箕踞”这样的坐姿,可想而知,会多么不雅,因此这种坐姿也被视为不礼貌的怠慢之举。
所有坐姿中,正坐一直是最标准、最礼貌的坐姿,然而到了宋代,随着椅子在民间的普及,“正坐”也在中国不断流失,虽然中国人一直到清朝仍然有跪坐,但在现代化的中国,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消失了,现在只有在本、韩国还保留“正坐”的传。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