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代皇帝都要消灭准噶尔 这个政权究竟做了什么

  对清朝和准噶尔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对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为什么一定要消灭准噶尔汗国,雍正皇帝曾有过清晰的回答,他认为:“准噶尔与紧密相连,准噶尔平定了,就安定;不安定,蒙古、青海也会连带出问题。这些地区是国家的隐患,与社稷民生休戚相关,所以必须讨伐准噶尔。”

  康熙皇帝三次御驾亲征准噶尔

  准噶尔部在清朝初年逐渐强盛,在漠北一带四处吞并,成为一霸,其首领噶尔丹自称可汗。1679年(康熙十八年),噶尔丹领兵3万,侵袭吐鲁番和哈密,迫使吐鲁番、哈密向其臣服,其势力逐步延伸到甘肃张掖一带,对清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大举进攻蒙古,康熙皇帝对噶尔丹的一再挑衅难以容,决定亲征噶尔丹。大将军福全率军向乌兰布通发起进攻,3,大败噶尔丹,噶尔丹带着手下仅剩的一千余人逃往了漠北。

  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噶尔丹的实力逐渐恢复,他多次要求康熙皇帝将喀尔喀给他管辖,并向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的要求,准备与大清分庭抗礼。遭到康熙严词拒绝的噶尔丹,率部在巴彦乌兰一带大肆劫掠,并扬言“借俄罗斯鸟枪兵六万将大举内犯漠南”。

image.png

  对于噶尔丹的行为,康熙非常愤怒,他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2月,再次亲征噶尔丹。清军分三路进击:东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市素从兴安岭进军;西路由大将军费扬古率领驻陕西、甘肃清军从归化进军;康熙自己带中路军由石口出发。由于有些大臣担心沙俄出兵帮助噶尔丹,就劝康熙返京。康熙大怒道:“我这次出征,没有见到叛贼就退兵,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再说,我中路一退,叛军全力对付西路,西路不就危险了吗?”康熙下令继续全力进军。

  虚张声势的噶尔丹听说康熙亲征,就连夜拔营撤退,康熙通知西路费扬古进行截击,在昭莫多大败噶尔丹所部,噶尔丹自己只带了几十名骑兵逃跑。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鉴于噶尔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诏亲征,这是康熙皇帝的第三次亲征。

  由于噶尔丹的侄子策妄布坦占领了噶尔丹的根据地伊犁,导致噶尔丹无路可逃,其亲信也纷纷向清军投降。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3月13,走投无路的噶尔丹,在阿尔泰的阿察阿穆塔台服,清暂时解除了准噶尔之患。

  雍正皇帝再次出兵准噶尔

  在噶尔丹死后,他的侄子策妄布坦逐渐掌握了准噶尔部,他和其叔叔噶尔丹一样,无视清的存在,经常与清对着干,侵袭四邻,祸乱西域,成为清在西域最大的威胁。雍正在平定青海罗卜丹津之乱时,罗卜丹津兵败逃往准噶尔,策妄布坦将其接纳,清向策妄布坦索要罗卜丹津,策妄布坦拒不奉诏。

  对于准噶尔,雍正的看法是:

  、谆噶尔(准噶尔)之事,不得,鄂洛素海外之国,四十八旗、西海、哈儿咯(喀尔喀)等众蒙古人心系焉,虽在数千里之外而实为肘腋之患。谆噶尔事一不靖,事一不妥,料理不能妥协,众蒙古心怀疑贰。此二处实为国家隐忧,社稷生民忧戚系焉。所以圣祖明见事之始末利害,立意灭取谆噶尔,安定者,圣知卓见,不得已必应举者也。

  由此可以看到,清只有消灭准噶尔,才能彻底解除它对西域的威胁。

image.png

  雍正五年(1727年),策妄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接替了他的职位,此时的清已经由雍正继位之初的乱象趋于稳定,雍正的各项改革也初见成效,财力也较为充足了,雍正认为是时候出兵讨伐准噶尔了。雍正五年(1727年)十一月,雍正秘密要求河南、山东、山西三省督抚在步兵里各挑选2000人,首要条件是这些人必须要擅长使用鸟枪,准备在第二年秋冬时节听候差遣。

  雍正知道准噶尔人擅长骑术,骑兵精良,作战灵活,如果与准噶尔作战就必须有强大的骑兵。在经过两年的准备后,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决定由领侍卫内大臣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率兵32000余人,屯兵阿尔泰,从北路出兵;由川陕总督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率兵36000余人,屯兵巴里坤,从西路出兵。

  噶尔丹策零得到清廷出兵的消息后非常恐慌,恰在这时候,原来叛逃到准噶尔的罗卜丹津策划噶尔丹策零,消息败露后,噶尔丹策零将罗卜丹津死。噶尔丹策零就想借助这件事施展缓兵之计,他向清廷报告,谎称已经准备将罗卜丹津送交清廷,但是听说清廷发兵攻打准噶尔,就将罗卜丹津转到伊犁了。噶尔丹策零说:“若天朝俯念愚昧,赦其已往,即将罗卜丹津解送。”

  雍正听信了 噶尔丹策零的谎言,认为事情出现了转机, 噶尔丹策零可能会对朝廷“一一听命”,于是,雍正决定将对准噶尔“进兵之期暂缓一年”,并将傅尔丹和岳钟琪等人召回京城议事,由提督纪成斌和副将巴塞分管西、北两路的军事。

  而噶尔丹策零则趁机向驻守在科舍图的清军发起偷袭,由于清军毫无防备,遭受了重大损失。雍正九年(1731年)六月,噶尔丹策零再次向清军北路军发起攻击,由于北路军主帅傅尔丹被敌人的假情报蒙骗,导致清军再次大败,只有4000多清军逃回了科布多,已无力再战。在得知北路军失利后,岳钟琪向雍正皇帝建议率部进攻,在得到批准后,岳钟琪分兵三路,大败敌军。

  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军与准噶尔在乌孙珠勒再次发生激战,北路军主帅傅尔丹再次战败。噶尔丹策零先后攻占了喀尔喀等地,并对喀尔喀和硕亲凌的财物进行了劫掠。策凌为了报仇,率领两万蒙古骑兵,对噶尔丹策零进行袭击,斩噶尔丹策零部属近万人,但是由于清军不敢出战截,导致噶尔丹策零逃脱。

image.png

  经过此次战败后,噶尔丹策零也无力再发起进攻,就派人向清廷请和,雍正考虑到经过多年的征战对财政损耗过大,再打下去也难以取得什么效果,就同意议和。经过多年的谈判,到乾隆四年(1735年)双方达成协议:以阿尔泰山为界,准噶尔游牧不得过界东,喀尔喀游牧亦不得过界西,并答应双方互市,允许噶尔丹策零派人进煎茶,但其人马数量。

  雍正时期对准噶尔的用兵屡屡失败,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但是也遏制了准噶尔的发展,使其不得干预周围地区的事务,也为乾隆皇帝后来最终解决准噶尔问题奠定了基础。

  乾隆皇帝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

  经过康熙、雍正两朝多次对准噶尔用兵,虽然各有胜负,但清廷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准噶尔的问题,乾隆皇帝继位以后,一直在寻找机会,希望完成祖上“积年未成之功”,这个机会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终于等来了。达瓦齐掌握准噶尔后,由于其暴虐荒,造成准噶尔内部混乱,部族之间相互争斗,其属下阿睦尔撒纳在与达瓦齐争战失败后,转而投了清。

image.png

  当乾隆得到阿睦尔撒纳来降的消息后,他对大臣们说:“朕意机不可失,明岁拟欲两路进兵,直抵伊犁。”对于乾隆准备对准噶尔用兵的想法,大臣们并不支持,只有大学士傅恒(福康安的父亲)赞同出兵。从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开始,清就开始加紧备战。

  乾隆决定从阿尔泰山和巴里坤分西、北两路进兵准噶尔,其中北路军3万兵力、西路军2万兵力,分别从京城满洲兵、黑龙江兵、西安绿营兵等十几个兵营中征调士兵,并准备战马15万匹,同时派人筹集粮饷,对进兵路线进行踏勘。

  原定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秋季出兵准噶尔,后来,乾隆接受来降的阿睦尔撒纳建议,将进军时间提前到了当年的二月。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一月,乾隆皇帝还向准噶尔下诏,向准噶尔说明了清廷出兵的原因和目的,这应该是乾隆想做到先礼后兵吧。

image.png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十五,北路军由乌里雅苏台开拔向准噶尔进军,由阿睦尔撒纳担任前锋,一路进展顺利,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收降了达瓦奇手下的桑阿巴噶斯、乌斯木济、哈丹等人。西路军北路军出发晚了十三天,进展也非常顺利,不少达瓦奇手下向清军归降。两路大军不战而胜,如入无人之境,连乾隆都没有料到进展得如此顺利。

  五月十五,清军在格登山大败达瓦齐,达瓦齐只带了2000余人逃出格登山,在达瓦齐南逃的路上,他的身边只剩下一百余骑跟随了。六月初八,达瓦齐前往乌什投奔阿奇木伯克霍集斯,结果,被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二十五,派哈达哈将达瓦齐押送到京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皇帝大赦天下,将达瓦齐释放,免其死罪,并加恩封其为亲王,达瓦齐最后死在了京城。

image.png

  自此,清朝自康熙开始对准噶尔的征讨,获得了第一次全面的胜利。乾隆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以永昭后世。不过,后来由于原来归降清廷的阿睦尔撒纳叛逃,清军再次对其进行征伐,阿睦尔撒纳在逃往沙俄后,因感染天花死亡,沙俄将其体交给清,这也标志着准噶尔汗国的彻底结束。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