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臣:原走出的火箭技术专家(上)
1992年8月14,式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俗称“长二捆”)搭载着一颗大利亚卫星在西昌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实现了我国与大利亚通信卫星公司、休斯卫星公司的国际合作。作为我国第一种式运载火箭,“长二捆”的运载能力几乎先前的“长征二号C”翻了两番。它的成功首飞把世界吓了一跳,连专家都认为,“(此事)使中国火箭低轨道运载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他叫王德臣,著名的火箭技术专家。他还有几个绰号:王铁嘴、黑包公、王不在乎。
“科学研究总有失败,关键是不被失败吓倒!”
王德臣是内蒙古海拉尔市人,自小聪慧,上学期间成绩一直很优异。他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1957年从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前身)毕业,分配到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后从一分院转入火箭技术研究院。在第五研究院,他得到院长钱学森的重视和指点,从设计员升为结构工程组组长。
1962年3月,钱院长带着王德臣等人到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摩坠毁的现场,增加实践经验。虽然王德臣在工作中听过不少航空器坠毁的案例,但那些都只是“耳闻”,酒泉之行才是正的“一见”。这让他对未来的火箭设计工作产生些许担忧。
“院长,我忘记带换洗衣服和洗漱用品了,要不下飞机再买吧。这几天一直琢磨坠毁的事儿。”在飞往甘肃兰州的航班上,王德臣说道。言语之间,他显得有些拘束和紧张,鼻尖都冒了汗。
“不要紧张,航天事业是最的科学,失败在所难免。”钱院长简单安慰后,讲起老师冯·卡门研究高速空气动力学时遭遇挫折及发射失败的故事。
“科学研究总有失败,关键是不被失败吓倒。”故事最后,钱院长鼓励他。
曾经的恩师、远程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屠守锷也鼓励他说,“作为航天事业的总设计师,一定要学会面对失败。”
王德臣把两句话放进心里。多年后,他设计“长二捆”火箭遇到失败时,用它们来激励自己,最终获得成功。
“长二捆”立项,王德臣被任命为总设计师,负责火箭的研制、设计、生产、试验及发射工作。自此,这位被家乡人称为“原之子”的黑大汉与“长二捆”一起,在一段时间里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长二捆”的总体结构示意图(来源:《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展历程》文章)
“长二捆”项目的关键,是运用我国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射国外的重型通信卫星。研制运载火箭时,必须以国外重型通信卫星为参考。问题是,火箭还在图纸上,人家凭什么相信你?
1988年年底,我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签订三方合同,用新型大推力火箭发射两颗制造的新型多转发器通信卫星。
“三五年?我们等不起。我们必须一两年完成。”王德臣果断地说。
“一两年?难道你们中国人抽了?”70多岁的史密斯对中国近代史较了解,开了个玩笑。
“18个月后,我请您来中国看新型火箭发射。”王德臣信心满满地说。
“谢谢,我们必须18个月内完成,因为这是‘军令状’的规定。”王德臣坦然道。
签订合同伊始,他就把“军令状”张贴在研究院办公室的小黑板上,提醒大家加油干。
研制人员加班加点分析“长二捆”的控制问题(来源:来源:《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展历程》文章)
1990年6月30前,第一枚“长二捆”按合同期限研制成功。7月16,他主持首次发射“长二捆”,取得了发射星的通行证。
“长二捆”顺利首飞,并不意味着与、美公司的合作一帆风顺。此后,王德臣在火箭研制中会遇到失败吗?他是如何走向成功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篇分解。
1.论文《载人航天与运载火箭》,作者杨启东等,《与航天运载技术》2000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