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的祸患是从什么时候埋下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下面由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八王之乱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

  王朝更迭,无外乎那几个原因,外强入侵,内部,权臣夺位,外戚干政。这四个原因,有很多时候又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由于内部的斗争,引来敌人觊觎,实在常见。西晋的八王之乱,就是如此这般。

  公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位,建国号晋,定都洛阳。然而仅经历短短一代,国家就迎来一场巨大浩劫,历时十六年,死亡人数高达五十万。

  公元290年,晋武帝病故,死前将皇位传给太子司马衷,并且宣布,由司马亮和杨骏共同辅政。

image.png

  世人在谈论八王之乱时,多以“皇后贾南风干政”作为根源,但笔者却认为,祸患从选择辅政大臣时就已经埋下:

  司马亮是司马懿第四个,辈分上是司马衷的“”;杨骏就更厉害了,其女正是晋武帝的皇后杨芷(不是司马衷亲),因此属于外戚。

  历朝历代,几乎都有设置“辅政臣”的先例,这也是一把双刃剑,辅臣的资历和威望帮助幼主平定四野,不至于外敌窥视,但同时也会滋生野心。一个皇帝,如果没有跨过辅政大臣这道坎儿,该朝代也就基本上逃不了由胜转衰的命运了。

  来看看司马亮和杨骏是否有野心:晋武帝病重,杨骏害怕失势,于是告请,由自己单辅政,晋武帝无力细想,点头默许;晋惠帝继位,凡有诏令,皆需杨太后过目;因为担心皇后贾南风不好控制,前朝多有打压她的家人。

  这样一来,局势就很容易总结了:外戚干政,皇权不稳,皇后和皇帝一条心,太后和辅臣一条心,界限分明的两个阵营。

  公元291年,晋惠帝下诏书,以杨骏谋反,命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进京勤王。

  史书道“贾南风设计让晋惠帝写下诏书”,假不知,只是这次事件的阶段性结局,是皇帝大获全胜:杨骏被,灭了三族,太后杨芷被贬为庶人后囚禁,而“功臣”司马亮和司马玮仍不能幸免,获罪赐死。

image.png

  随后,是八年的平静,四海之内无乱。

  然,实则国家已暗流涌动,由于两个不稳定因素:

  其一,除掉杨骏以后,皇后贾南风势力渐长,其兄弟叔侄多官居要职。但是贾南风本人没有,只有三个女儿,这就为她与太子增添了潜在矛盾。

  其二,晋朝依托于士族存在,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制衡士族大家,给了皇室宗族很大的权力,由此,很多司马氏手中皆有民有兵,久而久之有了谋逆之心。

  公元299年,贾南风设计处死太子,紧随其后的,则是司马宗族诸王向着皇城蜂拥而入,因为过程复杂,下面我们从“食物链”的视角叙述事件脉络:

image.png

  1 太子死后,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的,是柏夫人)以之罪拿下贾南风,302年,晋惠帝司马衷被软禁,中央大权短暂握在司马伦手中。

  2 远在许昌的司马囧(司马昭孙子)、长安司马颙(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的孙子)、邺城司马颖(晋惠帝的兄弟)联手讨伐司马伦,后者兵败被,前者复立惠帝司马衷,然,拥兵自重。

  3 302年,长沙王司马乂(同样是晋惠帝的兄弟)攻进洛阳,司马囧,揽大权。

  4 司马颖和司马颙向洛阳发起多次攻击,无果。

  5 304年,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弟弟的孙子)前来助攻,烧死司马乂,与司马颖、司马颙分食成果,分别担任尚书令,丞相,太宰。

  6 这之后的三年,三人相互斗争、夺权,先是司马越企图但落败逃亡(由此引出来在幽州借乌丸人、羯族人之兵);再是司马颖弃城而去,留下司马颙大。

  7 直到307年,晋惠帝司马衷暴毙身亡,晋怀帝登基,司马颙在回洛阳途中遭到暗,八王之乱到此为止。期间穿插了司马模、司马腾等小角色,不详表。

  要问八王之乱的影响,那是巨大的,北方经济遭到,人口死亡过度自然不在话下,最恶劣,还是游牧民族趁机南下,将一的政权彻底开来,不久以后,就是南北朝的混乱局面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