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是有名的军事家,为什么会遭到害呢?

  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最终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害。

  吴起是战国时期第一个不败的名将,一生作战,几无败绩。功名之心极盛,年轻时,为了取信鲁国国君,毅然掉自己齐国妻子,执掌鲁国帅印,一战就击败了强大的齐国。

  之后去魏国,长期担任河西的守护。对秦作战,在这个时期,吴起将治军的水平发展到了战国时期的最高水准。加强军队训练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军人的待遇和地位,爱兵如子,提高军队的幸福感,使得军队士兵无不愿意为国家付出,对待战争无不愿意建功立业。

  吴起率领魏国史上最强大的部队“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公元前389年,在著名的阴晋之战中,以5万魏军横扫秦军50万,震动天下,创造了魏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之后吴起受到魏国相公叔的排挤,吴起出走楚国。

  当时的楚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楚声王竟至为“盗”所。而此时北方三晋正在兴起,国力强大,对楚步步进逼,楚国处于非常困窘的境地。在楚国内忧外困之时,吴起的到来以及之后的变法促进了楚国贵族向官僚的转化。

  吴起在其晚年更是展现除了自己等同于治军的治国能力。吴起严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废除了较疏远的公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战士。大幅度的加强楚军的战斗力,破除纵横捭阖的游说。

  向南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楚国又开始走上了强国的道路。但是不久随着楚悼王的逝世,吴起被反扑变法的贵族所。楚国也失去了通向强国之路的机会。

  吴起可以说是战国初期最具有谋略眼光的谋略家,他的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齐名,深刻的剖析了当时的时代,战争的本质,原因和作用。诠释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确定了优先于战争的基本论点。

  并且通过对战争的理解提出了很多配合战争的治国理念。阐述了产生一只无敌之师的国家环境是最重要的。吴起可谓是拥有20世纪战争理念的古时候战争奇才。超越时代的军事谋略家,可以这么来形容吴起。

image.png

  名将如云的战国,注定是个热闹的时代,群星璀璨,有兵家鼻祖孙武,有战神白起,有胡人都惧怕的李牧,穰侯,司马错,王翦,赵奢,廉颇等人,但是最具传奇色彩的还是吴起。吴起有三大众人不及之处:

  一是战功和军事才华。

  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为将,身在哪里,都能纵横驰骋,威震诸侯,很好地说明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这句话,在鲁国这样一个一直夹杂列强中间的备受欺侮的小国为将,都能大破兼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齐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华横溢者必遭人忌恨,所以才有天降大任苦其心志一说。

  鲁国君臣不容,他就跑去了魏国,没多久就献上一份回馈大礼给魏文侯,大败秦军,攻下五座城池,最终拿下秦国河西之地。这块土地一直到秦孝公时期商鞅重新夺回去,也是魏国由盛而衰和秦国崛起的转折点,这块土地肥沃战略纵深之地一直是魏秦历代争夺的焦点,所以吴起仅凭这一军功就足以载入史册了。

  还有关于吴起带兵的故事,他的部队之所以能够有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战斗力,跟他的带兵方式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在军中时,和士卒同衣食,出行不骑马,吃饭住宿不搞特殊待遇,肯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士兵生病伤口化脓了,他亲自用嘴来吸出脓血,这样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

  又一次他为一个士兵嘴吸脓血,那个士兵的母亲苦了,不是感动的,是吓得。因为前不久吴起为士兵的父亲干过这种事,那位父亲战场上为了报答,每次都冲在最前面,结果很快当了战斗英雄,战死沙场。说这是吴起爱士卒也好,收买军心的手段也好,古往今来却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另外,吴起也有一本兵法著作传世,吴起兵法,他一生征战,纵横无敌,绝对是干货分享,实战性和可行性极强。

  二是抱负和改革的理想

  吴起因为受到魏相的排挤打压和谗言离间,不得已离开魏国,去了楚国。直接做楚相,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加强法制,精兵简政,裁撤庸员,废除士族的特权,削弱他们的力量,加强君主集权,集中资源打造强大的军队。

  楚国的士族力量是很大的,君王做重大决策还得士族长老同意才能通过,君主的权利受到很大的制约,这些人各自为政,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且顽固不化,士族之争一直持续到楚国覆灭。如果吴起的变法成功的话,天下属于秦还是楚还未可知,至少秦国没有那么容易一天下。

  因为即便在楚国内患很深的情况下,实力依然是非常强大,天下格非秦必楚,秦楚两国是天下的两极。很遗憾的是,楚国根深蒂固的传并不是一个空降的吴起能够改变的,甚至不是一代楚王可以改变的,楚悼王一归天,士族们就群起而攻之,刺了吴起,壮志未酬身先死。

  三是传奇波折的人生经历

  吴起本来是卫国人,先后在鲁国,魏国和楚国担任将领和丞相,可以说他是完全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功绩来征服各国君王来获得重用的。在思想上,吴起本来是跟随曾子求学的,曾子是孔子的,那个层面讲,吴起应该算是儒家门生了,但是从他后来的表现看,他是完全没有奉行儒家的那一套,甚至说是完全不相信老师所教的,反而是把兵家和法家的思想践行到极致。

  体现最典型的他妻求将,吴起的老婆是赵国人,赵国来犯,鲁国国君因为这一点不放心让他带兵,他为了自证清白,表明决心,就把同甘共苦多年的老婆给了,可见权欲熏心,对功名的渴望,也是性格残的表现,这种人是可怕的,在他眼里,与功名大业相,那些脆弱的人伦亲情是微不足道的,是可以牺牲的。还有一点,去世时都没有回家尽孝,曾子认为这个学生是个薄情寡义的人,就跟他断交了,也许吴起也曾发誓,年少立志出乡关,功业不成誓不还。

  楚悼王死的时候,吴起是伤心欲绝的,在灵前守候久久不肯离去,一是感念楚悼王这位伯乐提拔任用,士为知己者死,自己的才华抱负得以施展,自以为才学举世无双,却屡屡受挫,始终没有实现安邦定国的宏伟抱负,之前在鲁国和魏国也只是作为武将攻城略地打下几座城池。

  作为外来人,始终得不到君王的信任,跟田文让他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无论他多么劳苦功高,始终游离于权利中枢外围,直达遇到楚悼王,才备以一国之相,大权在握,一展宏图。

  二是痛惜,呕心沥血经营的改革大业将付诸东流,功亏一篑,那些士族会像饿狼一样反扑,摧毁现有的一切成果;更要紧的是,今天他一旦走出灵堂,就很可能被群起而攻之,横街头,多年来锐意改革,不顾大臣旧势力反对,积怨已深,他仿佛能够看到那些人的愤怒和此时狼一般的眼神。

  等那帮人直接冲进来的时候,他没有太意外,反而做出一个举动,直接扑在楚悼王身上大哭,那些人还在嘲笑说,大王今天或者也救不了你了,万箭齐发,他倒在了君王的体上,那些箭也射中了楚悼王,他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有苦涩,也有得以复仇的欣慰。

  继任者立马诛了的七十多家士族元老,倒不是为吴起报仇,他跟秦武王一样,对变法者没有一点好感,上任后立马废除所有新法,但是借机除掉一批目无君王,啰啰嗦嗦的老头子,他还是非常乐意的。

  为何吴起无缘战国四大名将?

image.png

  一,在个人私德上,吴起有二大缺陷。吴起曾在孔门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但去世之后,却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而被曾申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妻子是齐国人,齐鲁大战时,为了表示不会偏向齐国而妻,显示吴起为了功成名就不择手段。白居易评价这一段时指出,“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二,除了兵家之外,吴起最大的身份是法家,这一点非常关键!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使用的都是法家这一套,思想源于魏国李悝。这就涉及到了道之争,儒家对法家恨之入骨,自然不会给吴起好评价,所以可以看到后世对他恶评如潮,如汉朝班固评价他“彼孙、吴者,上势利而贵变诈,施于昏嫚之国,君臣有间,上下离心,政谋不良”等等。

  两千年来,儒家一直掌握着阵地,尽管军事上一生不败战绩辉煌,但私德有亏、法家身份的吴起,自然不如战国四大名将纯粹,也自然不会得到后世好评,不被儒家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以笔者观之,相战国四大名将,吴起能力明显更胜一筹,不被列入反而是正确的,后世有人将他与兵圣孙武并列,这反而才体现出了吴起的正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战国之际的改革派,基本都是法家,三位著名改革家李悝、吴起、商鞅,都是法家代表,且都实现了强国目的。商鞅变法的思想成就,与此前的李悝、吴起密不可分。

  吴起生于乱世,凭着出色的军事才华游走于诸侯之间,战功赫赫,出将入相,文武兼备,同时也是一位理想者,想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虽然最终壮志未酬身先死,但敢作敢为,雷厉风行,不惧世人眼光,是个有担当,有胆识的大丈夫,虽然有人格上瑕疵,刻薄寡恩,但是不妨他那传奇丰富的人生经历造就一代名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