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叟宴是何起源?乾隆为什么要举办这场宴会?
千叟宴是清代宫廷的大宴之一。下面为什么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起源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起初是庆祝康熙皇帝六十诞寿而举办的盛典,宴请天下老者来京师为自己庆祝寿辰。后面逐渐演变成康熙、乾隆等为笼络臣民而举行的大型酒宴,因赴宴者均为老人,故称之千叟宴。
千叟宴,不仅是康乾盛世大清国力强盛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里“孝”的流传。清朝的千叟宴一共举办了四次,除了康熙五十二年第一次举行,而后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乾隆五十年(1785)、嘉庆元年(1796)也同样举办了。这四次千叟宴又以乾隆五十年(1785)为最,有很多轶事便发生在这次千叟宴里。
殿廊下布50席,丹墀内244席,甬道左右124席,丹墀外左右382席,计800席之多这还只是宫中的席位。而自宗室王贝勒以下,内外文武大臣官员、致仕大臣官员、受封文武官阶:士农工商、外藩、蒙古王公、台吉、回部、代表、西南土官及贺正陪臣之年过60者约有3000余人,共聚一堂。
而当时最为年长的是一位百岁老人郭钟岳,据说已有141岁高龄,可谓是德高望重。乾隆与纪晓岚还为其做了一个千古名对: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花甲重开,两个花甲就是一百二十岁,三七岁月二十一年,加起来正好是一百四十一岁;古稀双庆,两位古稀老人就是一百四十岁,春去秋来又是一年光景,加起来也是一百四十一岁。也算得上是轶事一桩。
这场饭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非常美味的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免费畅饮。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感谢乾隆的话语,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但是在酒足饭饱之后,却有很多老人因此丧命的消息传来。
那么乾隆的千叟宴里到底吃了些什么?是不是乾隆暗中加害于这些老人?
要是这么说的话乾隆可是太冤枉了,这千叟宴当中的菜品确确实实是皇家规格的佳肴,更没有下这么一说了。不仅是没有,这场浩大的酒宴更是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是“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乾隆举办千叟宴的初心是因为在他十二岁时参加了康熙在位最后一年举办的千叟宴,在那上面他看到了自己在宴会上自豪称赞自己治时期的丰功伟绩,这让年幼的弘历非常憧憬。要知道,乾隆可是非常尊敬自己的这位的,甚至为了不超过自己的在位时间而提前退位,所以千叟宴对于乾隆来说更像是延续康熙留下的传。所以,乾隆对千叟宴的态度一定是无认的,也更加隆重。
但也正是这份认,却带来了一些出人预料之事。康熙年间举行的千叟宴,通常邀请的都是皇亲国戚以及一些退休官员,加起来也不过千余人。这些老人不说都是经历过大型的宴会,总归是有富足人家,面对千叟宴自然也不会太过于沉浸。但是乾隆年间的不同,第一次千叟宴足有三千余人,可不单单只有朝堂中人,更多的是全国各地来往的花甲老人,不少都是平民身份。
要知道古时候的生活和医疗条件都不是很好,平民里能到六十岁高龄的本就是少数,身体也见不得有多硬朗。而千叟宴是在京城举行的,以古时候的的车马速度,偏远地区乘马车抵达经常一到两个月是很正常的,这路途劳累哪里是老人家承受得住的。而且就算是到了京城,平时生活算不上太富裕的平民百姓,见到满汉全席的时候可不就是胡吃海塞了嘛。俗话说,虚不胜补,平腹中没多少油水的人怎么能一下子大鱼大肉起来呢?就算可以,回乡又是一顿周遭劳累……
可以说,乾隆好心办的千叟宴倒是成了很多老者的鸿门宴,实在是有悖于初衷。何况孝之大,尤其是单单一个盛宴就算是做到了呢?宴会上虽然众人皆乐,但终究还是缺乏考虑。
清朝的皇帝虽然平均寿命要前朝高出不少,但是活过了五十岁的也就六位。前两位在位期间还没有千叟宴一说,而嘉庆是出了名的廉政皇帝,之后清朝也慢慢衰弱,也便没有再举办千叟宴了。可以说,千叟宴是清朝国力的象征,也反映了清朝的盛极转衰的境况,其中的变迁不经让人唏嘘不已。而如今,有些地方还会举行“千叟宴”来纪念这个宴会以及孝道的延续。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