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政权是如何建立的?由哪几部分组成?
尽管曹生前没有称帝,但他的曹丕的确完成了篡汉之举,因此曹氏一族被心中不满的士大夫全都冠上“篡汉之辈”的名头。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曹魏政权内部,同样存在几位汉室宗亲,而且身居高位,早早便进入了权力中枢。这让人颇为奇怪:
士大夫既然代表天下之人,斥责曹氏“篡汉”,为何身为汉室宗亲的刘晔、刘放依旧位高权重?曹氏既然有想法将汉室取而代之,为何又会容刘氏子弟能掌握机密要事?
究其根源所在:恐怕还是曹氏与刘氏有着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士大夫集团。
一、曹魏政权的构建与组成
①诸夏侯曹
曹的创业,离不开宗族对他的鼎力支持。
古时候是一个宗法制的,同族之人往往聚集而居。他们彼此之间的血缘关系,也是最主要的关系。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导致曹魏政权中的核心军事力量,几乎都是由曹氏宗亲所掌控。曹的堂弟曹洪、曹仁、曹纯,皆手握兵权,执掌着最为核心的力量;而拱卫曹中军的绝对力量——虎豹骑,也一直由宗室掌控。
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世语》载:“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由此可见,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夏侯渊、夏侯惇兄弟也是曹的堂弟。
所以曹每次外出征战,镇守后方大本营的都是夏侯惇。陈寿在作史之时,也将夏侯氏与曹氏并列,撰有“诸夏侯曹传”。自曹创业之初,其宗族之人便鞍前马后,跟随曹四处征战。随着曹魏政权的创立,这些将领虽然羽翼渐丰,但依旧备受曹青睐。
②清流名士
美中不足的是,曹魏宗室将领大多长于战斗,像曹仁这般文武皆备的,则是少之又少。为了弥补文臣体系的空子,曹赏拔诸多清流名士,并大肆任用了以荀彧为核心的汝颍籍士人。
据《三国志·荀彧传》记载:“(彧)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从加入曹麾下后,荀彧始终是曹魏政权的中枢人物,他虽然肯定了曹“唯才是举”的理念,却也将范围缩小到了一个小圈子中——即与其相的乡人士。
裴松之注引《彧别传》记载:“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锺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
这里提到的13人,后大多成为曹魏重臣。其中9人,便来自于颍川,是荀彧同乡;而4人,也或多或少与荀彧关系密切,并隐隐奉其为首。面对这种情况,曹并非不知。只是,北方的豪族世家是最为顽固、也最看重利益的。曹没有平定北方之前,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当初曹在兖州时,便因为擅名士,引来了陈宫、张邈等人的强烈不满。其中的张邈,更是曹的老大哥。故友尚且如此,更别提人。这次教训,虽说让曹加深了对豪族世家的忌惮,却也让他坚定了打击清流名士的决心。作为豪族世家在外的“掌门人”,这些清流名士通过“激扬文字,互相题扶”来太高身价,曹便要用相反的方式对其制裁。
孔融是孔子嫡系后人,又是文坛领袖,少年时期以孝道而文明。于是,曹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平定北方之后,便将屠刀开向了孔融。在构陷孔融的几条罪状中,“不尊先贤,大不孝,不忠汉室,文笔浮华”一一对应了孔融以往的名声。可见,曹非但要孔融,还要将其污名化。
这便是曹打压清流名士的一个手段,既然这些人注重名声和德行,那曹便从这个方面入手。此外,曹还拉拢了另外两股势力,分别是汉室宗亲和寒门庶子。
③寒门庶子
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记载:“知人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於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於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馀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自北方霸业已定,曹愈发重视寒门子弟,并为此发布多道“求贤令”,意在打击清流名士,“破浮华交会之徒”。所以,曹强调“唯才是举”,是对清流名士倡导的“唯贤是举”做出的有力回应。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在道德品行上不过关,却拥有一技之长的寒门子弟成功进入仕途。
他们将曹视作自己的恩主,并献出了忠心,从而成为曹氏与北方士族对抗的先锋人物。如孔融、崔琰等案中,便少不了这些人的存在。
④汉室宗亲
除宗室、士族和寒门外,曹魏政权中还出现了颇为特殊的一个集团,他们就是汉室宗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宗庙崩塌,汉室宗亲各奔前程,再也没有了身为皇族子弟的气派。
一些人选择自立一方,如刘表、刘虞、刘焉、刘繇、刘岱等人,便曾分别担任过荆州、幽州、益州、扬州、兖州的州牧刺史。另外一些人,不愿疲于奔命,遂投曹以谋出路,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刘放和刘晔,他们二人后来都成为曹魏政权中的重量级人物。
刘放是西乡侯刘宏的后人,乱世将至,他投奔了同为宗亲的渔阳王刘松。曹击败袁绍后不久,进驻冀州,刘放劝说刘松降曹,被曹以重任。曹丕继位后,刘放平步青云,担任中书监一职,成为名副其实的实权派重臣。
另外一位刘晔,更为出名,他是阜陵王刘延之后。在目睹了汉室衰微之后,他倾尽家财,招募部曲若干,先投于庐江太守刘勋,后归于曹麾下,成为谋主般的人物,深得曹、曹丕父子的青睐。
在曹魏政权中的一些核心决策中,刘晔也时常有参与。曹丕代汉后,刘晔官至侍中,与刘放同为中枢决策的关键人物。这些汉室宗亲之所以会投一个“篡汉”之人,且能得到信任,背后拥有着颇为深刻的原因。
二、曹氏与刘氏的并力
自西汉以来,皇室一脉对于众多宗室,多有排斥与打压的想法。七国之乱后,汉朝皇帝便有意削减宗室之人的权力。汉武帝时,采取了主父偃的建议,在郡国实行推恩令,从而极大降低了宗室的综合水平。
这些宗室在长期的打压中,实力骤减,无法形成有效、有组织的军事实力。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东汉时期。尽管光武帝建立东汉之时,曾受到了不少宗室的帮助,但给予他更多帮助的,还是诸多豪族世界。如此以来,汉室宗亲远离中枢的现状并没有改变。
反之,因为缺少了这些宗室的支持,东汉皇帝一脉的更替,不仅充满了随意性,更受宦官、外戚的选择。到了东汉末年,一些宗室人物虽然成为州牧长官,但不难发现,这些人物的成名伊始,皆是出身和名望,绝非是手握重兵。
毕竟在皇室一脉的眼中,这些“竞争者”虽然早就失去了竞争力,但很久之前的教训,还历历在目。于是,即便如刘表、刘焉这样的州牧,也只倚了地方上的豪族或自己招揽一些流寓之士,才能成功在地方上立足。皇室一脉对于宗室的排挤与不信任,可见一斑。
孟子曾说:“君视臣子如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多年下来,这些汉室宗亲虽然拥有不错的生活,但他们对于皇室,却很少有拱卫、尊奉的心态,也没有多少效忠的意识。
所以在乱世到来之际,他们可以没有心理负担的去选择恩主,或是如刘表、刘焉这样,当一个“自守之贼”,逍遥快活。再来看曹魏政权的态度。事实上,曹的“汉贼”之名,多出自于他的敌人口中。孙权、周瑜、刘备、诸葛亮、赵云等人,对曹皆以“汉贼”、“”相称。
曹挟持了天子,这的确不假;可问题在于,天下之人忠于汉献帝者,少之又少。在乱世之际,没有人会为汉献帝叫冤,哪怕是刘备,他多次主张偷袭许都迎回汉帝,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在内。
对于此等局势,刘晔等人早已一清二楚。而他们加入曹营时,曹与汉献帝之间的关系,尚还处在“度蜜月”之中,这便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天子尚且“承认”曹的作用和存在,更别提这些家道中落的汉室宗亲了。在某种条件下,抛开了刘姓,他们与名士也没有多少不同。
更何况,刘氏宗亲对于曹的执政态度,是颇为认可的。东汉是如何倾颓的,原因有很多,但士族对国家和的蚕食,绝对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依着的察举制、征辟制,世家出身的地方长官,往往也会举荐世家子弟。久而久之,他们便逐渐控制了地方上的、军事和经济大权。
东汉中期以来的两次锢之祸,便因此而起。为了抑制世家豪族的发展,桓、灵二帝只好重用宦官。自从之后,清流名士与皇族之间的矛盾一发不可收拾。尽管不少名士宣称自己忠于汉室,但当这个口号和他们的家族利益相悖时,这些人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刘放、刘晔能在曹魏政权中身居高位,便是曹、曹丕父子二人的刻意为之。一方面,他们的确才干过人;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背景下,曹氏与刘氏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遏制世家豪族的发展。
曹经历乱世,深知世家尾大不掉,会严重制约的进步;而刘氏宗亲虽然与皇室一脉离心离德,但也不会希望看到老祖宗的基业,被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名士给侵吞掉。
因此,刘氏对待曹氏,要士族更加亲近;而相较于别有用心的士族集团,曹氏也能更信任刘氏一些。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