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昏君到明君,此人经历了什么?
从昏君到明君,此人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根据甲骨卜辞记载:一,第二十七任商王武乙为了祭祀第四任商王太甲,毕恭毕敬地对天气进行占卜。面对着上苍,武乙虔诚地询问道,祭祀太甲那天会不会下雨,仿佛在表达,阴雨天气祭祀,会让对太甲不尊敬。
从商王武乙的行为举动中,我们可以发现,太甲在很多商王的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太甲之所以在子孙后代中有这样的地位,除了他的辈分较高之外,更多的还是因为太甲是历史上以勤政爱民著称的商朝君主。
作为一代商王,太甲其实有着相当波折的人生经历,在变得勤政爱民之前,太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根据《史记》的《殷本纪》记载,太甲在刚刚继位的三年里就做了不少错事,不但不明是非、残酷暴虐,还不遵守商汤留下的法度、失德败行。
第一种说法:流放桐宫
最开始,由于继位的太甲不尊商汤留下的政与法度,曾经辅佐商汤立下灭夏之功的伊尹,决定以老臣的身份将他流放到桐宫。根据《史记集解》记载,所谓桐宫就是埋葬商汤的地方,也是商王们的离宫。在《史记》看来,伊尹把太甲流放到桐宫就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行为,主要目的还是想让太甲每天面对商汤的陵寝,反思自己三年来的错误。
虽然桐宫是离宫,并不是什么,但是太甲还是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史记》记载,太甲被流放之后,伊尹就做了摄政,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接受各方国部落的首领的朝拜。人情凉薄如水,太甲一朝失势,诸侯们立刻朝拜摄政伊尹,全然忘了商王太甲在桐宫。
在世态炎凉的冲击下,太甲慢慢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要做一个昏君?在桐宫的子里,他经常做的就是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经过了三年的反和自责,太甲逐渐改变了原来的不妥之处。看到太甲在思想上产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伊尹也感到高兴,最终决定迎回太甲,让太甲自己处理政务。复政之后的太甲非常注意修习自己的德行,于是各方国部落首领纷纷归附商朝,百姓们的生活也变得好了起来。
第二种说法:宫廷
第三种说法:苦心孤诣
无论是《史记》还是《竹书纪年》,它们所记载的太甲从昏君化身勤政爱民的君主,都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或者军事斗争。与这些史料不同,《尚书》为解释太甲从昏君变成好君主的过程提供了另一种更加生活化的可能。
在《尚书》的《太甲》三篇中,伊尹不再是恨铁不成钢的摄政,也不是妄图自立的权臣,全然是一个有些唠叨的老臣形象。《尚书》记载的太甲,在继位之初也不是残暴不明的昏君或者被人赶的弱君,而是一个不听老臣劝告的坏小孩。
正如伊尹估计的差不多,太甲面对着桐宫这个忧伤的环境,他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复政之后的太甲一看到伊尹,就自称小子,将伊尹尊为老师,并检讨了自己的罪过。
面对伊尹,太甲主要总结了自己的三条罪过,分别是放纵、法度以及礼制。发现太甲改过了,伊尹觉得非常欣慰,随后又向太甲告诫了一番。伊尹的劝谏让太甲非常感动,在伊尹的鼓励和自己的自强下,太甲最终慢慢变成了一个勤政爱民的君主。
无论是《史记》中的看透诸侯的凉薄、《竹书纪年》中的铁腕复辟,还是《尚书》中的尊师改过,都为我们解释太甲的改变提供了理论依据。不过,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太甲的结局都是差不多的。根据《史记》和《皇览》记载,太甲最后被尊为太宗,埋葬在了历山。也正是因为勤政爱民的特点与地位的尊崇,他才被武乙等后代商王当做不可冒犯的存在。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