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辛亥中有很多"和尚"参加?

nsp; nsp; 辛亥旨在推翻清朝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辛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辛亥中有很多quot;和尚quot;参加,这是为什么呢?下面为什么网为您解惑。
nsp; nsp; 辛亥时,一些人从中吸取教义,作为反清的思想武器;有些人士,也积极参与。辛亥与,确实有密切的关系。
nsp; nsp; 章太炎是辛亥时期最有学问的思想家,曾主编过《民报》,写过多篇以为内涵的文章,在理论宣传上,章太炎之所以人做得出色,思想所发挥的功用不容忽视。在僧人参与辛亥方面,主要有黄宗仰、苏曼殊、智亮与意周师徒、毕永年与紫林和尚、栖云、铁禅等人。
nsp; nsp; 另外,汉阳归元禅寺在辛亥时曾为后勤中心,而当蔓延到上海、宁波时,当地僧众中有组织僧军参加军的。
nsp; nsp; 在参与辛亥的僧人中,释太虚是一极特殊的案例,太虚被称为ldquo;和尚rdquo;,他除了参与性的活动,也将精神贯注到改革事业上。与在太虚,并不是背道而驰的两件事。太虚在界推动的运动,对近代发展曾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辛亥中有很多"和尚"参加?
提供理论
nsp; nsp; 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为什么中人会参与活动?佛法倡导赞叹和乐共存的道德,对斗争确乎不敢提倡,从没有把战争描写为光明与美丽,但它是世间相的一角,释尊并不一概抹煞它。理想中的轮王,在推行和乐共存的仁政。轮王必有一ldquo;主兵臣rdquo;,这等于说:离了为正义与自由的武装,就无从推行和乐共存的仁政,战斗并不一定是可诅咒的。推行仁政的领袖,要具备种种的条件,首先是ldquo;军众净洁rdquo;。军众,不但是第一,并且还需要纯一不杂,具有崇高理想的净洁的军众。为自由正义而战的武装,才能确保无诤的和乐共存。可见徒参与,也有经典之依据。
nsp; nsp; 总之:就教义而言,并非完全排斥;就过去的历史经验而言,也有武装的事例。掌握了此点,当有助于我们对辛亥与关系的了解。
nsp; nsp; 若从角度看,将辛亥与法国大相较,法国大是以的方式,带着的外表所进行的一场,的最初措施之一是攻击教会,在大所产生的中,首先被燃起而最后才熄灭的是反情绪。反观中国的辛亥,在进行过程中,并未含有反情绪,反而出现界支持或亲自参与的行动,中国境内的反情绪,要等到稍后的ldquo;五四运动rdquo;才出现。
nsp; nsp; 清末思想界曾出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当时一些思想家,非常注意佛学研究,并把它用作为改革、变法维新或者是的思想武器。近代早期改革思想的代表人物,如龚自珍、魏源均笃信佛学,戊戌时期的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也吸收佛学为其精神养分;同样地,辛亥人中,也有不少信佛之士,如章太炎、黄宗仰、苏曼殊等人。这种现象,就如同梁启超所说的:佛学是晚清思想家的ldquo;伏流rdquo;,其时所谓ldquo;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rdquo;也。
nsp; nsp; 《逸史》作者冯自由说:ldquo;晚清壬寅癸卯年(1903-1904)间,上海维新志士有乌目山僧者,章太炎着之《驳康有为政见书》,及邹容着之《军》,书面均署其名。时人只知山僧为方外人,而不知即中国教育会会长黄宗仰也。rdquo;冯自由提到的黄宗仰、章太炎、邹容,是志同道合的者。汪荣祖认为,20世纪的中国,是中国,中国最有学问的家是章太炎。当我们要探讨对理论的影响时,章太炎是个很好的例子。
nsp; nsp; 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民族者。1898年春,入张之洞幕,以言论过激,与两湖书院山长梁鼎芬不和而离开。戊戌后,章因嫌疑,避居,一度任《新报》记者。1899年,应梁启超之约,东渡本。时梁启超方倾向,与、陈少白相得,章得与闻运动,乃著《訄书》,宣传排满。1901年,执教于苏州东吴大学,木刻《訄书》行世。1902年,再度赴,与秦鼎彝(力三)等发起ldquo;中夏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rdquo;,手撰宣言,轰动一时。1903年,蔡元培组爱国学社,聘章为教员。邹容着《军》,章为作序,时康有为发表《南海先生最近政见书》,主立宪,拥清廷,章太炎作《驳康有为论书》以驳之,传诵一时。不久,ldquo;苏报案rdquo;发生,邹容与章太炎都被清要求上海公共租界当局通缉,后章太炎被租界当局判处3年有期徒刑,邹容2年,邹在关押近2年后病死狱中。
nsp; nsp; 值得留意的是,章太炎刑期较邹容长,年纪较邹容大,但邹容却病死狱中。此中关键在:章太炎在狱中读了佛经,邹容ldquo;不能读,年少剽急,卒以致病rdquo;。章太炎接触,有其家庭与修学背景,当他在青少年时,就因其父亲章浚ldquo;中年颇好禅学rdquo;,章太炎的老师俞樾ldquo;茹素念佛rdquo;,这对青少年时期的章太炎有一定的影响。又,章太炎从ldquo;少知经rdquo;,到ldquo;始知佛rdquo;,进而ldquo;观《涅盘》诸经rdquo;,到ldquo;渐进玄门rdquo;,与宋恕(平子)的ldquo;开导与引路rdquo;极有关系。苏报案章太炎被捕入狱,促使他向佛学领域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在狱中每天ldquo;役毕,晨夜研诵rdquo;,终ldquo;乃悟大乘法义rdquo;。章太炎在狱中所读的,是《瑜伽师地论》、《因明入正理论》、《成唯识论》,属于因明、唯识学的论典。据章太炎自述,他视ldquo;佛法不事天神,不当命为,于亦不能信rdquo;。章太炎对的态度并不,是经过一番理智抉择的。章太炎虽谈佛学,却重视自己的思想,经论的广大内容,刚好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现成思想数据与语言。
nsp; nsp; 1906年5月,章太炎刑满出狱,东渡本,加入同盟会,任《民报》编辑。翌年初,苏曼殊与刘师培、何震夫妇赴,与章太炎同寓,章太炎曾为苏曼殊《梵文典》一书题序,为何震辑《曼殊画谱》题跋,可见章、苏交情不恶。此时,佛学成为章太炎鼓吹的精神力量,他主张ldquo;用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rdquo;,孔教、皆不合用,只有最可用。他鼓吹用的平等说进行反清排满,推翻封建君主,实行民权,因为ldquo;最重平等,所以妨碍平等的东西,必要除去。满清待我种种不平,岂不应该攘逐?rdquo;ldquo;最恨君权,大乘戒律都说:国王暴虐,菩萨有权,应当废黜;又说:了一人,能救众人,这就是菩萨行。rdquo;其后,章太炎又在《民报》发表《建立论》,认为:ldquo;之高下胜劣,不容先论,要以上不失,下有益于生民之道德为其准的。rdquo;要做到下有益于生民之道德,章太炎以为,最足以担当此重任,因ldquo;释迦玄言,出过晚周诸子不可计数;程、朱以下,尤不足论rdquo;也。章太炎在宣传刊物大谈佛学,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有人害怕《民报》会变成刊物。章太炎在《民报》发表的文章,主要特征是ldquo;以佛学易天下rdquo;,鼓吹排满与他所理解的佛法。但章太炎发表的文章并不限于,只是他的思想根底之一。章太炎在《民报》谈佛,绝不是消极,而是要积极地建立一种人格观。
nsp; nsp; 早在苏报案发生前,章太炎就有ldquo;想披起袈裟做个和尚rdquo;的念头,他在1907年,曾宣布要在来年ldquo;披剃入山rdquo;,并约苏曼殊一起ldquo;南入印度rdquo;,为自己取了一个ldquo;震旦优婆塞rdquo;的别名。为谋赴印,请了一个印度人教他梵文。为筹措费用,通过刘师培夫妇向两江总督端方谋款,引致人之不满。1908年4月27的广州《国民报》批评章太炎ldquo;理乱不闻,兴亡不顾,抛却了平生抱负rdquo;。章太炎对此事并未隐,曾在《越锋报》发表一,以说明相。1916年3月,章太炎再兴出游印度之意,想ldquo;以维摩居士之身,效慈恩法师之事rdquo;,ldquo;寻释迦遗绪rdquo;,以遂夙愿,为此曾写信给他的学生许寿裳,请他帮忙筹措旅费,可惜还是没有结果。
nsp; nsp; 就宣扬而言,与黄兴都不及章太炎,而章太炎在理论宣传上之所以人做得出色,与思想对他所产生的影响极有关系。
nsp;
僧人参与辛亥
nsp; nsp; 据郑逸梅《南社丛谈》说,南社有4个和尚:即半路出家的李叔同、酒肉和尚铁禅、半僧半俗的乌目山僧黄宗仰、出家还俗的和尚苏曼殊。南社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成立于前3年,其宗旨是反抗满清,名为ldquo;南社rdquo;,有ldquo;反对北庭rdquo;的意味。但黄宗仰并没加入南社,较确定的是李叔同与苏曼殊,所以陈星说他们是ldquo;南社二僧rdquo;。诗人柳亚子曾创办并主持南社,他称,ldquo;苏曼殊为逃禅归儒,李叔同为逃儒归禅rdquo;,将二人并称。
nsp; nsp; 从僧人与辛亥的关系来看,黄宗仰、苏曼殊、铁禅都是值得一提的人物,李叔同反而与较无直接关系。以下就黄宗仰、苏曼殊等人参与之情形,一一加以叙述。 黄宗仰(1861-1921),江苏常熟人,16岁时到三峰寺出家,法名印楞。5年后,受具戒于金山江天寺显谛法师,师赐名ldquo;宗仰rdquo;,他则自署ldquo;乌目山僧rdquo;。光绪十八年(1892),应上海富商哈同夫人罗迦陵延请,前往主持讲座。戊戌后,宗仰目睹时艰,慨然有献身济世之志,与章太炎、蔡元培、吴敬恒等人交游。1902年4月,蔡元培、蒋智由、叶瀚、黄宗仰等人,鉴于清廷ldquo;丧师辱国,非先从事不可。但清廷禁网严密,二字,士人不敢出诸口,从事进行,更难着手rdquo;,于是,发起创建中国教育会,暗中鼓吹。
nsp; nsp; 1903年,苏报案发生后,蔡元培、吴敬恒等人先后逃亡,宗仰先留在上海,后赴本暂避。在期间,得识,欲赴檀香山,绌于川资,宗仰倾囊相助,始得成行。其时,在东京出版之《江苏杂志》,因经济问题,即将停刊,宗仰致函上海友人共集资相助,该刊赖以继续出版。武昌兴,上海陈其美、李燮和所部,各欲推戴其主为沪军都督,相持不下,经宗仰调解,燮和退让,宗仰并向哈同募得捐金3万版以助之。11月初,自欧返国,宗仰亲迎至哈同爱俪园。成立,宗仰ldquo;廓然归山,谢绝交际rdquo;。沈潜评价黄宗仰说,他ldquo;堪称辛亥前后一位爱国爱教的佛门先觉,一位集诗僧、画僧于一身的志士rdquo;。
nsp; nsp; 苏曼殊(1884-1918),其父苏贾森,为本横滨万隆茶行买办,与某本妇女交往而生曼殊。1898年(15岁),曼殊随表兄再赴本,就读横滨华侨设立的大同学校。1902年冬,加盟具有性质之ldquo;青年会rdquo;,与、秦毓鎏、叶澜等相交甚契。1903年,俄侵东三省,留学生发起ldquo;拒俄义勇队rdquo;,旋改名为ldquo;军国民教育会rdquo;,曼殊咸与其事。ldquo;拒俄义勇队rdquo;与ldquo;军国民教育会rdquo;性质不同,前者属于ldquo;拒俄御侮rdquo;,后前者属于ldquo;排满rdquo;,是一个反清的团体。军国民教育会推举部分担任运动员,回国建立分会,并组有暗团。
nsp; nsp; 法国小说家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世界文学的杰作,1903年,苏曼殊翻译为《惨》,1904年,将它修改、加工为《惨世界》。苏、陈二人的译作,非严格翻译,其中有译有作,是翻译和创作的混合,借由ldquo;批判清朝治,号召武装rdquo;,从改变下层人民的地位出发,提出议题,此译本在中国近代史和思想史上有其一定地位。
nsp; nsp; 1903年11月,苏曼殊在惠州某寺庙出家,法号曼殊。1904年,因保皇势力猖獗,曼殊倾心,曾想用手枪康有为,陈少白力阻之,遂不果。据柳亚子观察,从外貌看,苏曼殊对于、等问题好像很冷淡,其实骨子里非常热烈。同盟会在本成立时,他没有入会,但当辛亥发生,陈其美在上海的消息传到南洋时,他忽然热烈起来。当时他是在那里教书,为筹回国旅费,就把书籍、衣物卖掉,未回国之前,曾写信给柳亚子,其中有如今两句诗:ldquo;壮士横刀看檄,美人挟瑟请题诗rdquo;,苏曼殊对是充满了热情。
nsp; nsp; 1914年,苏曼殊(31岁)在本发表《天涯红泪记》及《燕子龛随笔》于中华机关刊物《杂志》,时与、居正、田桐、杨庶堪、邵元冲、邓家彦、戴传贤等人相往来。1915年,苏曼殊曾为冯自由《三次军》题词。1915年,在上海,曾住环龙路寓所;1916年,仍居上海,曾与陈果夫、同寓;1907年5月2,圆寂于上海广慈医院;丧事由汪兆铭负责经办。 可见苏曼殊与人关系之密切!
nsp; nsp; 智亮、意周师徒:浙江主要秘密机关有三处:绍兴大通学堂、嘉兴温台处会馆及西湖白云庵,为光复会、同盟会人经常秘聚之处。白云庵有智亮、意周师徒二人,智亮俗姓吕,传为吕留良之后,意周姓李,据说是太平天国名将后裔,愤满人之治而出家。师徒好侠尚义,曾在嵩山少林寺习武,对人深表同情,徐锡麟、陶成章初游是庵,即深相结纳。蔡元培、章太炎、褚辅成、秋瑾等,也常到此密商光复大计。徐锡麟赴皖经杭州,曾住此庵多;秋瑾、马宗汉、陈伯平、吕公望等来庵集议,商浙、皖同时事;同盟会黄郛、陈英士亦曾三次来庵秘密传达同盟会东京总部的指示与密约。光复后,、蔡松坡亦曾游此庵并题匾额楹联。
nsp; nsp; 毕永年与紫林和尚:据冯自由《毕永年削发记》,毕永年,湖南长沙人,少读王船山遗书,隐然有兴汉灭满之志。及弱冠,与谭嗣同、唐才常相。谭后在京任军机章京,毕永年始终坚持ldquo;非我种类,其心必异rdquo;之说,往来于汉口、岳州、长沙间,与哥老会诸首领谋匡复事业。毕永年赴后,求谒于横滨,加入兴中会。因唐才常在上海力主保皇,原支持之会(杨鸿钧、李云彪、辜天佑、辜鸿恩、张尧卿等)得到保皇经费,纷纷改变立场。毕永年劝唐才常与康有为断绝关系,唐坚不从。ldquo;永年受种种刺激,且以会诸友见利忘义,不足共事,遂愤然削发,自投普陀山为僧rdquo;, 毕永年出家后,法名ldquo;悟玄rdquo;,曾贻书平山周,有云:ldquo;自得友仁兄,深佩仁兄意气宏重,常思运雄力为敝国拯生灵,可谓天下之至公者矣。第惜吾中国久成奴才世界,至愚且。盖举国之人,无不欲肥身赡利以自利者,弟实不愿与斯世斯人共图私利,故决然隐遁,归命牟尼。rdquo;据冯自由说,毕永年ldquo;其后不知所终rdquo;。但经杨天石考证,毕永年之出家,因受湖南籍同乡紫林和尚之影响,但他ldquo;没有当几天和尚,又跑到上海,和唐才常一起,筹组正气会rdquo;。唐在上海开设富有山堂,毕被推为副龙头,积极联络在湖南举事,并曾南下福建、广东,联络会。紫林和尚原为志士,因躲避清廷追捕遁入佛门,但仍与哥老会头目有联系,支持毕永年之活动。惠州失败后,毕永年回广州,卖掉西服,着上僧装,和紫林和尚一起到白云山隐居。1902年1月,逝世于惠州罗浮山寺,享年32。
nsp; nsp; 铁禅(1894-1945):番禺下茅人,拳技,能诗、能书、能画,清光绪10年曾在黑旗军刘永福部下做过幕僚。回粤后,家居赋闲,以书画自娱。因遭甲午大疫,妻、子相继死亡,遂入六榕寺削发为僧。 辛亥前,铁禅结识,同情并支持。六榕寺在戊申广州之役时,是策划活动总机关底下8个分机关之一,曾在六榕寺内召开秘密会议,铁禅因而与胡汉民、汪精卫、戴季陶等要人相识并有交往。中华成立后,铁禅在广州组建广东省总会,任会长。辞去临时大总之职南返广州时,铁禅迎至六榕寺,得赠予《平等自由博爱》和《阐扬》两匾。另白云山双溪寺主持蟠溪和尚,铁禅与之友,因他能协助埋葬七十二烈士遗体,对亦有功。
nsp; nsp; 除了上述几个例子,辛亥时有些寺院是人的后勤中心,有些寺院还组成僧军,实际参与活动,如武昌首义时汉阳归元禅寺。归元禅寺位居战略要地,一度是民军战时总司令部和粮台、后勤机关所在地。
nsp; nsp; 1911年11月3,黄兴在武昌就任中华军战时总司令,当晚率总司令部人员进驻汉阳西门外昭忠祠,昭忠祠在归元禅寺南侧,属禅寺范围。人在寺内设粮台,以王安澜为总办,掌军粮发放,胡祖舜负责军资,也驻扎在寺内。在归元禅寺后勤行动中,按炮弹、枪弹、粮食、器材编为四个大队,每对有辎重兵三五十人,从寺本部至琴断口沿线,每隔半里至1里间,设一兵站。后民军兵败,来不及撤退存放在归元禅寺的粮食和军需品,放火焚之,此为该寺遭辛亥兵燹之内幕。
nsp; nsp; 据1911年11月12上海《民立报》所登短讯一则云:湖北军ldquo;军务部有某志士,见武汉和尚甚多,特组织和尚队一营,现在报名,投效者实繁有徒,将来必有特别妙用也。rdquo;归元禅寺僧众中,有不少人脱掉僧衣,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民军队伍里,为创建共和浴血奋战。除武汉地区,蔓延到上海、宁波,各地僧众亦有组织僧军参加军者。上海的一支,且曾实际参加攻南京的联军,率领者为灵隐的玉皇方丈(却非)。绍兴亦编成数百人,以谛闲法师为领,开元寺僧铁岩副之。另在上海,平桥路清凉寺住持释清海、大南门海潮寺住持释应干,鉴于民军饷项不足,特发起普利水陆筹饷会,建水陆道场49昼夜,香火所得,悉充军饷。
nsp;
ldquo;和尚rdquo;释太虚
nsp; nsp; 在参与辛亥的僧人中,释太虚是一极特殊的案例,太虚除参与性的活动外,也将精神贯注到他一生所戮力的改革事业上。据他自述:ldquo;偶然的关系,我与许多种的人物思想接近了,遂于燃起了热情,在辛亥的侠情朝气中,提出了教理(学理),僧制(组织),寺产(财产)的口号。rdquo;
nsp; nsp; 早在1908-1909年间,释太虚因读到华山所携康有为《大同书》,谭嗣同《仁学》,严复《天演论》、《群学肆言》,章太炎之《告佛子书》和《告白衣书》,及吴稚晖、张继等在巴黎所出《新世纪》上介绍有关托尔斯泰、克鲁泡特金之学说等影响,而有以ldquo;佛学救世之宏愿rdquo;,ldquo;一转先之超俗入而为回向俗rdquo;。
nsp; nsp; 1910年正月,太虚应栖云之邀到广州,栖云与人往还,谈殊为激烈。太虚一方面住居僧寺,以宣扬佛学及发表诗文,与官绅学界士大夫交游;又因栖云移寓省城浮印寺,所交人粗豪放浪、横蛮诡怪者无所不有,太虚与之往返甚密,常参预各种秘密,太虚自己说:ldquo;令我煅炼敢以入魔,敢以入险的勇气豪胆者,亦由于此。rdquo;可见同志对他的性格,是有所影响的。太虚在广州,交由潘达微、莫纪彭、梁尚同等,大抵都是新闻记者,他们的思想,较倾向或无,常常提供托尔斯泰、巴枯宁、蒲鲁东、克鲁泡特金、马克斯等人的译作给太虚。其间,太虚又读到章太炎《建立论》、《五无论》、《俱分进化论》等,太虚乃有ldquo;由君宪而国民,而,而无rdquo;思想之产生。
nsp; nsp; 1911年3月29,广州之役,人殉者,丛葬于黄花岗。太虚哀之,作《吊黄花岗》七古,其初四句云:ldquo;南粤城里起战争,隆隆炮声惊天。为复民权死亦生,大书特书一烈字。rdquo;4月,太虚以广州失败,急退双溪寺住持,时官厅侦查人甚急。
nsp; nsp; 后来栖云为官方所捕,于栖云处得太虚吊黄花岗诗,官方以为太虚还担任双溪寺住持,发兵围白云山,时太虚匿居潘达微之平民报馆。太虚因只有一首诗之嫌,别无物证。清乡督办江孔殷曾与太虚以诗相契,大力向粤督张鸣岐开脱,加上汪萃伯、盛季莹等官绅为之疏解,太虚得以从容离粤返沪。
nsp; nsp; 元年,太虚与仁山等,在镇江金山寺召开协进会成立会,有ldquo;大闹金山rdquo;事件,震动界。
nsp; nsp; 当时界,有太虚领导的协进会及寄禅(八指头陀)领导的中华总会,各省占寺夺产之风甚盛,道阶为北京法源寺住持,文希也在北京,邀寄禅赴北京。值内政部有提拨寺产之议,寄禅力争,回法源寺而殁。上海各界在静安寺召开八指头陀追悼会,太虚在会上宣说协进会要旨,演说的学理、财产与组织,以抒悲愤。《佛学丛报》为文抨击,太虚作《敢问佛学丛报》以驳难,亦为辛亥中波澜的尾声。
nsp; nsp; 北伐期间,风潮盛行,尤其在16年,后,空气仍极浓厚,大有不不能生存之概,所以僧众也觉得有的需要。曾受过僧教育的僧众都以为不就不能适存,非来个不可。可是只有空论而无系的组织行动,甚至有离开了立场,成为俗化以革掉整个生命的;也有以没有办法,随着旧势力而意志消沉的。
nsp; nsp; 当时太虚曾写了一篇僧的训辞ldquo;中国的,决不能抛弃有二千年历史为背景的僧寺,若抛弃了僧寺以言广泛的学术化、化的,则如抛弃了民族而言世界一样危险。rdquo;太虚还举出其中弊病及俗化的危险,并说ldquo;在十六七年间,全国都充满了国民的朝气,我们僧众也有起来作行动的。rdquo;
nsp;
结论
nsp; nsp; 表面上看来,与,似乎应该是水火不兼容,但实际情况却是,有些人在进行行动时,吸收了不少教义,作为思想武器;有些人非常重视对人士的联络,争取他们支持;某些人士,也积极参与。不是一个只关心自己生死的狭隘修行者,只重视来世的理想者, 出世不离世,重视现实关怀,才是之所以能立足于世的根本。这可由本文所叙与辛亥的关系中可以看出。
nsp; nsp; 伴随着20世纪初的萌动,在儒释道三教中,儒(家)教成为被的对象,则处于衰败之中,无法受到关注,具有资格的是,与近现代风潮结下不解之缘,也因此呈现出它在中国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应有的现代性问题。徒参与,也有经典之依据。
nsp; nsp; 就中、外史来看,也曾出现过ldquo;僧兵rdquo;,中国之嵩山少林寺及本安平后期之净土宗与莲宗可为例。少林寺僧兵始于隋末,有以昙宗等13武僧为首的僧兵助李世民生擒王世充侄王仁则之事;宋徽宗时,河南尹范致虚任僧人宗印为宣抚司参议官并节度军马,宗印把武僧组成一支名为ldquo;尊胜队rdquo;之军队去抗击金兵;元朝建立,少林寺是元廷的忠实卫士,元朝末年,少林寺曾组僧兵反击红巾军;明嘉靖年间,少林寺僧兵曾参与对抗的战斗。至于本史上的僧兵,由于本拥有鲜明的宗派意识,从安平后期到江户时代之前,一些较大的宗派还拥有武装,如:净土宗之ldquo;一向一揆rdquo;,本愿寺是各地宗本愿寺教团系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莲宗之ldquo;法华一揆rdquo;,在京都之莲宗,根据莲的为了ldquo;rdquo;可持兵杖的教义,在寺院中备有用以自卫和向ldquo;他宗rdquo;强力ldquo;折服rdquo;的武器。战国时期,京都内莲宗各寺院为了防备农民队伍和其它宗派的武装侵袭,也有僧俗一体的武装团体。
nsp; nsp; 20世纪中国史中,是其中的一个重大主题,辛亥不仅是民族和,而且是。尽管辛亥被认为是不彻底甚至是失败的,但其一举推翻制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制度,加速的发展,提供后人许多经验与教训, 这段史还是很值得我们再研究与评估。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