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规模都很大 十万兵马实际上有多少人

  对古代大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大军有10万兵马,到底是10万兵还是10万马?

  如果是喜欢小说演义的读者或许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古人打仗,规模都特别大,如说《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军诈称100万,实际上有80万,而在正史当中,曹的兵力也达到了20万人。

  而在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所率领的大军,嫡系兵力到达了30万,而联合民族诸侯的兵力50万,共计80万。

  在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上,也曾发动过百万军团的大作战,隋炀帝发动高句丽的三次战争,第一次出兵超过130万,诈称200万,第二次出兵至少60万,第三次同样不下百万。古代的人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十分喜欢诈称兵数,然而上述的这些数字,都是经过正史的确认和肯定,因此大多为实。

image.png

  或许有些读者不以为然,这有什么!二战的时候,各国参战兵力不也动不动就数十万作战吗?但是大家要明白一个概念,那就是人口的例,二战时期,盟国大军最多的为苏联,巅峰时期达到了1000万人,然而全国上下2亿人,士兵例是20:1的关系,这已经是供给的极限了,苏联国内因为饥饿仍然死掉了不少人,而在战国时期,赵国人口不超过220万,长平之战却一下派出了40万的大军,在生产力更为低下的古代,这怎么可能呢?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动辄数十万的王朝,反倒是清代,数据相对谱一点,康熙年间著名的雅克萨之战,清军出动了2000人,而决定清代命运的康熙平三藩之战,吴三桂和势力出动了大约5到8万人,而清军方面八旗大军加上绿营总数为10万人,这些数字才合理一些。

  因此读者也感到困惑,难道算人数的时候,将马匹都算进去了?古代常说的十万兵马,到底是10万兵还是10万马呢?其实相让人意想不到,古代的大军能够有这么多,并非单的将马匹额外算作数量,而是将另外一些人包含在了其中,这就是民夫。正所谓“兵马未动、粮先行”,每逢大战,中原王朝都要开始挨家挨户的抓壮丁。

image.png

  这些人平以来都是种地的农民,也没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能让他们干嘛呢?无非就是运送粮,做饭喂脏活累活,但是这些人,同样被放入大军的编制当中。根据历史学者的分析,长平之战中,赵国40万的大军,至少有30万人为民夫,才能维持赵国前线的运转。

  根据《隋书·帝纪第四》记载,隋朝兵力“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也就是说,其中的民夫人数,起士兵的数目还要多一倍,由此可见,清代以前,王朝打仗都是将民夫算进去了的,为何打仗打下手的人要这么多呢?

  其实宋朝的学者沈括,就在《梦溪笔谈》中做出过精确的计算,为我们回答了这个疑惑。沈括写到:“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米六斗,人食二升。二人食之,十八尽。若计復回,只可进九。”

image.png

  也就是说,一个民夫,只能运送6斗的米,可以补给一个兵,来去18天,而士兵自己,也能够带五天的干粮,两个人一起吃,按照“人食二升”来算,那么也只能吃18天,如果加上民夫还要路途往返,实际上只能吃九天。

  因此沈括认为:“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復加矣。”也就是说,如果打一个月的仗,那么部队至少要三个民夫才能供养一个士兵,而七万人打仗,要用到30万人来运输粮食,这已经是承受的极限了。

image.png

  从沈括的计算不难看出,古代战争的有多么大,而古代的王朝,在大规模战役爆发后,就匆匆的衰落或者走向灭亡,也就不难理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