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领带的割据势力十分强大,为什么还是输给了朱元璋?
陈友谅是元末群雄之一、农民的领袖,他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呢?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元朝末年,在元朝的疆域范围内出现了三大割据势力。它们分别是由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即明太祖)领导的割据势力,由私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领导的割据势力,由最底层渔民出身的陈友谅领导的割据势力。
从实力方面来看,这三大割据势力中,由陈友谅领导的割据势力最为强大,其次就是由私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领导的割据势力,而实力最弱的一方,则是由乞丐出身的明太祖领导的割据势力。按理来说,在如此明显的实力对的情况下,陈友谅理应轻易将明太祖打败。
可是实际上,情况却恰恰相反,结果竟然是明太祖以少胜多,将陈友谅给打败了。那么问题来了,明明陈友谅实力更强,为何最后反倒被明太祖打败了呢?其实,怪只怪他太能作!
nsp;
一、陈友谅太不得人心。
论出身的话,其实陈友谅的出身并不明太祖的出身高贵什么。他在没有成事前的身份是位于底层的渔民,而这一身份,不但没办法让他过上什么好子,而且连上岸的机会都没有。
因为大家都看不起拥有他这样身份的人,所以连上岸生活的机会都不肯给他们。这样生活的时间久了以后,陈友谅的性情和心态都发生了明显改变。他变得心狠手辣和自私自利起来,甚至连曾经帮过他的上级领导他都不肯放过,竟然干出了之夺位的事情来。
正因为他有如此“前科”,所以那些归顺了他的人才纷纷对他嗤之以鼻。之后为了扩张势力,他又接连了不少小势力主,然后通过收缴他们的军队和武器来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后来在与明太祖交战的过程中,他还公开干出了虐俘虏的事情。所以没过多久,他本来就不太好的名声被他自己搞得更臭了。
于是,在他与明太祖于鄱阳湖决战的时候,便遇到了手下众将临阵倒戈和四散逃窜的情况。结果仗打到最后,不得人心的陈友谅,便被实力远没有他大的明太祖给打败了。
nsp;
二、陈友谅用计失误。
从陈友谅的出身来看,我们可以猜测出一件事,那就是他熟悉水上环境,所以就算是跟明太祖开战,也肯定会尽量将战场转移到水上。再加上明太祖带领的军队成员都不水战,自然在水上开战就能提升陈友谅获胜的几率。
本来刚开始的时候,陈友谅确实顺利将明太祖的军队引到了水上战场。而且在水上战斗的过程中,他也确实占了不少便宜,并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可是随着战斗进入到白热化阶段,陈友谅竟然在使用计策的时候搞出了很大的失误——他让人将船只都用铁链连接了起来,觉得这样做更有利于水上作战。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肯定都会立即想到三国时期的曹,也曾干出过这样的蠢事来。既然陈友谅在用计的时候搞出了这么大的纰漏,那明太祖还能不趁机将他打败?于是没过多久,明太祖便对陈友谅展开了火攻。
nsp;
结果,就算陈友谅的实力远大于明太祖,他最后也照样被明太祖打得毫无招架之力。而他手下的那些本就不服他的兵将们,在看到这一情况后更是选择各自保命。陈友谅握着一手好牌,却硬生生将自己给作死了。
三、陈友谅军队存在严重粮不足的危机。
除了上述这些原因之外,陈友谅在更占优势的情况下还输给了明太祖的原因,还跟陈友谅军队存在严重粮不足的危机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大家应该都知道,军队作战除了不能缺少兵器之外,还不能缺少粮。粮不足的话,兵将们在吃不饱的状况下,就没有力气和心思去好好打仗。
因为陈友谅的军队人数庞大,所以需要的粮数量之大,自然也非常惊人。可偏巧陈友谅没有注重应对粮危机,所以临战前弄得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他想不失败都不行。
正因为有上述这些因素存在,所以陈友谅才会在明显占有很大优势的情况下依然被明太祖打败。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当时是有三大割据势力存在,那为何只有明太祖跟陈友谅互相PK呢?
其实,原因是这样的:虽然张士诚的实力也不算小,可他并没有什么上进心。他一天到晚想的都是如何能够守住自己的江山,而丝毫对扩张地盘和治天下的事情不感兴趣。明太祖跟陈友谅早就看透了他的心思,且都觉得他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所以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才会将战斗的矛头对准了对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