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为什么没争过司马懿?这一战的失利埋下隐患
熟读三国的朋友,对于蜀汉跟曹魏之间的战争一定陌生。在刘备逝世之后,蜀汉政权由诸葛亮苦苦支撑,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在其掌管蜀汉政权期间,一共对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但是数次北伐战果寥寥,诸葛亮本人也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感兴趣的网友们可以跟着为什么小编一起往下看。
诸葛亮去世之后,北伐中原的重任就落到了他的姜维身上。姜维执掌蜀汉军权期间对曹魏一共发动了十一次北伐,但同样也收获甚低。而在诸葛亮与姜维北伐之间,蜀汉与曹魏之间,也发生了一场大战,这次大战的主角不是姜维,而是王平。
公元244年,曹魏的托孤重臣曹爽急于建功立业、树威于天下,就调集兵马,准备进攻蜀汉。
那么曹爽为什么这么心急呢?曹魏集团在曹叡病逝之后,给新皇帝曹芳留下两个托孤大臣就是曹爽跟司马懿。司马懿常年混迹军中,且经历曹、曹丕、曹叡三朝,在曹魏朝堂上有极高的威望。而反观曹爽,除了是曹魏的宗室的身份,他寸功未立,在曹魏一点威望都没有。而蜀汉的能臣诸葛亮以及离开了人世,在曹爽看来,蜀汉再也没有人是曹魏大军的对手了。
于是在这一年3月,曹爽提拔夏侯玄为征西将军,任命雍州刺史郭淮为前锋,他们合兵经傥骆道进军汉中。
当时镇守汉中的将军不是姜维,而是蜀汉的镇北大将军王平,王平这个人还是很有才能的,但是王平才能再高,驻守汉中的总兵力不足3万,而曹爽却是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汉中,双方兵力相差甚大。
三月,爽西至长安,发卒十馀万人,与玄自骆谷入汉中。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皆恐。——《资治通鉴·魏纪·魏纪六》
面对兵力雄厚且来势汹汹的曹魏军队,蜀汉守城的将军有一些人就建议将蜀汉的主力调到汉城跟乐城抵御曹魏的进攻。这样做等于放弃易守难攻的阳平关,王平立马否定了这个计策。
王平的计策是派遣刘敏驻守兴势山,并且树了很多旗帜,绵延百余里,造成蜀军很多的假象。王平本人也亲自率军驻守在兴势山东边的黄金谷以防魏军偷袭。
这一年4月,因为王平的战术安排,魏军在兴势山受阻,而无法继续前行。同时因为补给线过程,魏军行军途中,补给渐渐耗尽。这个时候曹爽的参军杨伟觉得这场仗打下去,失败的肯定是魏军,所以就建议曹爽放弃这场军事行动立刻撤兵。
但是曹爽的亲信邓飏则一点军事常识也没有,他坚持让曹爽继续进军。曹爽也是一个军事白痴,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也不知道如何选择。而远在京城的司马懿也看出这场战争拖下去,就会跟当初汉中之战的结局一样,如果不早撤军,魏军必定惨败。为此司马懿专门写信给前线的夏侯玄,劝他撤军。
夏侯玄读到司马懿的书信,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他也劝谏曹爽立刻撤兵。曹爽因为劝谏的人太多,最终不情愿地率大军回撤。不过蜀汉的援军已经赶到战场,费祎事先进兵据守住魏军后路,曹爽经过苦战方才得以撤离,死伤甚多。
这场大战结束之后,费祎因为此战胜利被封为乡侯,王平则继续担任汉中的防守工作。反观曹魏,因为这次大战的失败,曹爽的威望与影响力骤然下降,也为他后期与司马懿争权的失败埋下伏笔,司马懿成为这场兴势之战最大的赢家。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