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城隍庙是何起源?为什么遍及全国城市?
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信仰,今人如是,古人亦如是。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说起城隍庙,想必很多朋友都有所耳闻,城隍庙遍布我国各地,无论灯红酒绿的大都市还是古朴幽静的小城镇都能寻见它们的踪影。对于信奉的人们来说,城隍庙是一方兼容并包的祭祀圣地,其悉心供奉的城隍神更被誉为“中国古时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时至今,国内一些城市非常注重城隍庙的修缮,将其作为旅游景点宣传开放,前来参观拜访的香客络绎不绝,使城隍庙逐渐成为地标性建筑一样的存在。城隍庙来头不小,虽然其名声在外,但很多人对它们的由来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城隍庙为何遍及全国城市?城隍究竟是何人?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城隍庙与城隍的身世之谜。
“城隍”一词曾在《周易》中出现过,书中谈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其中“城”有“城市的围墙”之意,而“隍”意为“城外没有水的壕沟”,二者组合起来便指“有围墙壕沟的城市”,通俗来讲,城隍起初指的就是古时候常见的护城河。后来逐渐兴盛,人们开始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大力推崇祭祀城隍神。这一时期,土地、山神等地方神灵也备受推崇,成为人们重点祭祀的对象。与坐落在各地乡村的土地庙不同,城隍庙依附城市发展,古时候凡是建有城池的地方,都孕育着颇具当地特风格的城隍庙。
我们知道,由于上古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深知自己无力同强大的自然抗衡,这份对潜在危险的恐惧从未消散,一直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在弱小与恐慌的双重压力下,人们开始寻找内心的泄洪口。这时,“万物皆有灵”、“天人合一”等观念引导他们逐渐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庇佑,他们通过虔诚祭祀,渴望自身的念想能够被神灵所感知,于是这便催生了人类的原始信仰。神灵因信仰而存在,城隍神便在人们的推崇之中渐渐成为中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
古时候各地存有众多关于城隍神的记载,最早还得追溯到周代的《礼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句中出现的
“大腊八”其实就是每到年末人们祭祀的八位神明,其中第七位神名为“水墉”,即沟渠神,也就是后来我们了解到的城隍神。在人们心目中,城隍神担任着冥界的地方官,其职权地位与阳界的市长相当,这便奠定了城隍庙与城市发展同进退的命运,同时也将城隍庙置入新月异的变迭中。
到宋代时,城隍神的群众接受度已变得很高。随着城隍信仰逐渐深入群众,各地信奉的城隍神也变得更具人性化色彩,加上多年来不断发展创新,城隍神逐渐与当地风土人情紧密结合起来,显得更接地气。同时,城隍神的来源更趋多样化,既有人民公认的英雄烈士,也有已故名臣,例如北京人民祭祀文天祥、西安和全国大部分城市祭祀纪信等等。
后来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反,干脆下令大封城隍神,他认为倘若在各地赐封城隍神,人民一定会产生敬畏之心,一旦有了敬畏之心,他们也就不敢胡作非为了。于是他专门为城隍设立了与各地行政规划相对应的都、府、州、县体制,同时还为他们搭建庙宇、分封官爵,以及配备相应的衣冠旗号。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将葬身于战场的的将士们封至各地做城隍老,意图让他们在冥界中率同类,打理事务,造福人类。接到命令之后,全国各地的官员赶忙开始筹建崭新的庙宇,谁也没料到自己竟然会成为神灵的重点监督对象。据说城隍神共有好几个助手,他们各司其职,其中文判官手中掌握生死簿,负责调查人民生平素行恶以及寿夭,武判官的职责是对已定罪的人执行刑罚,他手下还有四位将军,其中两名是我们人们俗称的。
从城隍信仰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得知,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也就是说,原本人们心目中的城隍神只不过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一部分,如今随着发展的变化,城隍神的形象中融入了人的品格色彩,人们希望那些伟大的英烈逝后能化身为地方神庇护后人。据历史专家认为,汉代的纪信是城隍从自然神转变神过程中的最早产物。长安作为城隍信仰的发源地,对城隍信仰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这里还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长安县志·王曲城隍庙会》有着这么一个记载,相传在楚汉荥阳之战的时候,汉将纪信假扮成汉王想要救刘邦于水火之中,结果中途被项羽烧死。刘邦获得胜利后悲痛欲绝,遂将纪信封为十三省总城隍,并在长安给纪信建立了庙宇,规定每一年农历二月初八为他的祭祀,后来被人们举办为庙会。
城隍庙与城隍神由来已久,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渴望,更是农业文明时代渺小人类的缩影。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