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打了败仗后,为什么就离奇的病死了呢?
对于看过三国演义或是三国志对刘备的死应该都不会陌生,小说对刘备的死有了艺术化的构造,而三国志更干脆一个殂字了事,只是殂于永安宫中,对于死因一口咬定就是疾病所致,而且伐吴过程中也确有蜀汉军队感染疾病的事实,可是正史为何都不愿意正面看待刘备死因这个问题呢?
其原因背后其实还有因素,所以千年以来对这个问题一直争辩,而三国演义也是一笔带过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虽然大部分学者依旧把刘备之死归结于讨伐吴国上,而讨伐吴国失败是刘备之死的原因吗?其实里面还大有文章。
一、刘备取帝位并不正
不少读者读三国演义,认为汉献帝被废后,刘备称帝理所当然,可是这其实也是篡位,第一汉献帝并没有死而是在魏国,第二汉献帝也有子嗣,并且也已经到了可以执政的年龄了,刘备为自己封王可以但是称帝就有些太过勉强了,所以刘备得帝位不正就是他心中的一结。
但讨伐吴国其实除了吴国有涉嫌关羽和张飞两人之外并没有别的正当理由,就为了夺回荆州讨个面子就宣战?况且孙权愿意割让荆州,再开战可是完全刘备的不对了,所以原本讨伐吴国就是站不住脚的,另外取帝位不正更是让刘备有难言之隐。
二、讨伐吴国一路不顺遭遇瘟疫
刘备之死用殂字了解,其实更多的是反映讨伐吴国过程中正面战争中没损失多少,反而是瘴气瘟疫给整死了不少人,这也是刘备讨伐吴国没有想到的,原本以为讨伐吴国可以顺利的直取建业,可没想到越往后打越不利,最终倒在了去建业的路上。
刘备一路上应该并不算轻敌,毕竟孙权很有手段,可是突如其来的瘴气与瘟疫却是不可抗逆的,所以刘备这一倒下基本就结束了,讨伐吴国也进行不下去。按照道理说刘备本来不用亲征的,为何要执意亲征,就是因为大部分有见识的将领都不愿意打吴国。
一方面如果蜀汉从正面突破防线直逼建业,那么魏国很有可能攻打汉中解吴国之围,这也是大部分将领都不愿意打的原因,只有刘备一个人打得津津有味,人都是看着干着急,所以一旦刘备倒了,讨伐吴国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三、刘备伐吴不利却安排得当
伐吴不利对蜀汉政权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它直接迫使蜀汉陷入了被动境地,刘备之死正史不愿意过多记载也是因为刘备在永安宫安排继承者时引发的利益冲突过于严重。三国志等一系列正史都试图美化刘备的形象,其实不过是为了形成一个鲜明对。
曹后做的安排也很得当为何曹丕只用了一半,而刘禅却全部用了,就是出在刘禅拿了刘备给予的不利境地,首先得的皇位就是没有合法性的,况且还主动攻打有合法性的汉代明确册封的吴侯,这就构成了双重犯罪,导致了刘备不得不安排得更加谨慎。另外刘备出去打一次吴国,不光自己染了重病,更要命的是蜀汉的有生力量不多了,于是刘备就要立即重新部署而这一次部署就让正史感到很是为难。
虽然正史当时记载刘备为了蜀汉大业愿意让出皇位,可实际上却是针对于跟随他多年的忠臣们,这句话的针对性其实不光是托付的丞相更是蜀汉仅有的几位武将,而从散落在西晋时期的笔记记载刘备的托付的指向性更为强烈,反而是一些文官更受刘备的青睐。
一方面要防着丞相未来的不谋之举,又要防着这些为数不多的武将有可能的越权行为,这种完全腹黑状态下的托付实际上并没有正史中写得那般美好而是给刘禅提供了一套监视系时刻监视这些重臣。
四、总结:
刘备的死因不光是因为伐吴,而是所承受的压力过大也是一个原因,由于皇位来得没有合法性,所以借助伐吴来转移百官视线,不过他这一招倒是给自己的蜀汉政权埋下了更大的隐患,伐吴失败表面上看是军事失败,实际则是刘备以退为进首先保住皇位再说。
在与百官激烈的斗争中,除了借伐吴之名借刀除去一些武将之外,大部分的官员都在刘备所准备的这一套监视系中,而刘备与百官的这场斗争中虽然以自己郁郁而终而结束,可是留给刘禅的至少也是一个相对合法的政权和一个完的监控体系,而正史为何不愿意多记载完全是出于对汉朝本身的尊重罢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