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制与四辅官制度有何不同?从中探索朱元璋的本性

  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是一位毁誉参半的帝王,目前为止我们对他的认识依旧不够清晰也不够充分,仍然需要后来人予以分析和探索。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云,人心莫测,这是考虑到了人的复杂性。但是,如果不测则更加不识人心,也就看不清这个具体人物的正面目。在四木看来,要想了解某个人就必须得测,而这个测量工具就是其一生中相对重要的一些所作所为。

  古时候宰相制的产生及其发展

  宰相制是古时候的一项重要体制。提到宰相,不少目不识丁的老汉也能说出一二,甚至很多人都能对不少宰相耳熟能详。每当有人提到李斯、萧何、房玄龄、魏征、王安石、寇准等名相的时候,似乎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

  其实,宰相制度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它最初是由商、周时期的家臣来担任的。

  战国之后各国才普遍建立“宰相”制度,只不过当时每个国家对宰相这一名称叫法各异。例如楚国称“令尹”,宋国称“大尹”,吴国称“太宰”,齐国称“相”,秦国的商鞅先被称为左庶长,后又升为大良造。

  秦一六国之后分设左中右丞相,巩固了一的同时也加强了皇权。汉承秦制,设立左右丞相。

  隋至唐初期,三省制仍为定制,但是到了中唐之后宰相的权力受到节度使、馆职(翰林学士)、宦官等的制约。

  宋代宰相制度虽然受到牵制,但是总体上看还是得以保存下来。元代以中书省政务,辖六部,以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事为宰相,处理机务。

  宰相制的废除四辅官制度的建立

  其实,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是也是按照元制也建立了左右丞相制度。当时的宰相有李长、徐达、胡惟庸、汪广洋和杨宪。但是,这五位宰相只有徐达得以终。

  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为由,将其伏诛,并永久性地废除了宰相一职。自此,从秦王朝(公元前221年)一开始算起到朱元璋废除为止,持续了一千六百余年的宰相制度就此告终。

image.png

  关于胡惟庸案,很多学者都已经做过相关论证:朱元璋胡惟庸是假,而他的正意图是废除威胁皇权的相权是。

  宰相制废除之后,所有工作只能朱元璋一人承担。孙承泽的《春明梦余录》记载了朱元璋的工作状态:

  八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换算下来,也就是说,他每天需要看二百多份奏章,处理四百多件政事。夏燮也曾在其《明通鉴》里记载了朱元璋自己工作状态的原话:

  朕代天理物,总万几,岂能一一周偏。苟政事有失宜,岂唯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人之害;岂唯一身之忧,将为四海之忧。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四辅官制度的建立被提上了程。朱元璋在废相半年之后,就告太庙,谕示全国,设置了四辅官。

  从宰相制到四辅官制度的转变,是一次重要的制度转变,也是朱元璋个人生涯的一次重要决定。

  在四木看来,任何人所作出的重大决定都是其人性的投射与聚焦。正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些为人本性。这得从宰相制与四辅官制度的区别说起。

  宰相制与四辅官制度的不同

  从宰相与四辅官的品级来看,众所周知,宰相位居百官之首,而四辅官只是正三品头衔。显然,宰相的品级远远高于四辅官。

  我们可以猜想,朱元璋之所以放弃丞相选择四辅官,肯定是考虑到了位于百官之首的丞相,手握重权,稍有不慎,就可能对自己的君主之位造成威胁,而身居三品官的四辅官绝对没有可以与君权相抗衡的权力。

image.png

  从宰相与四辅官的选拔来看,因为宰相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历朝各代君主们对宰相的选拔都是慎之又慎的。明初亦然,诚如谋臣刘基所言易相“是如易木,须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朱元璋肯定明白,所以才先后与刘基密议过李长、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以及刘基本人的任相问题。

  四辅官就不一样了,虽然朱元璋也曾告太庙,谕示全国,但是四辅官仅仅是他在全国挑选的一些学问赅博,德行敦厚、属文,勤谨好学、精通经籍的老儒。国家要事,这样选拔官员,他可能只是对他自己负责,而没有对全国老百姓负责。以致四辅官制不久就因为行不通而遭到废除。

  从宰相与四辅官的职责来看,宰相负责的是全国重要的事务,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荣辱兴衰。而四辅官所做的工作在《明太祖实录》这样记载:

  命吏部,凡郡县所举诸科贤才至京者,引至端门庑下,令四辅官、谏院官与之论议,以观其才能。命刑官听两造之辞,果有罪验,正以五刑。议定,然后入奏。既奏,录其所被之旨,送四辅官、谏院官,给事中覆核,无异,然后覆奏行之。有疑漱,则四辅官封驳之。

  很明显,四辅官其实并未担任一些要职,只是用来协助皇帝复核人事、司法之类的工作。这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的品级和职权是完全不同的。

  朱元璋的本性推断

  经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推断朱元璋的以下本性。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朱元璋胆识过人、不畏传。挑战传是很多人怯于行事的,传越悠久,威严越大,越显得不可动摇。自秦以来延续一千六百多年的宰相制,根基不可谓不厚,影响不可谓不深,但是,朱元璋却敢于进行废除,足见其胆识过人。

image.png

  其次,我们还得承认,朱元璋的心思甚密、老谋深算。建明之初,朱元璋考虑到国家尚未安定,继承元代丞相制度,但是国家一步步稳定之后,便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

  因为,废除宰相制其实并非他的临时起意,而是一步步完成的。

  1376年,他改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1378年他令六部及所属各司嗣后“奏事毋关白中书省。”1379年他以“占城入贡,胡惟庸不以闻”为由,点燃了废除宰相制的导火线。

  另外,在废相之后,对于四辅官的选拔、品级划分与职责划分都考虑得恰到好处,使得四辅官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之内。这是多么心思甚密而又老谋深算呢?

  再次,我们还得承认朱元璋的唯利是图与自私自利。朱元璋之所以废除宰相制,并非为了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不然在这之后的内阁制也就不可能登上历史舞台。他考虑的也并非天下百姓的幸福安康,他考虑的仅仅是想要死死地攥住自己的权力。

  他推行四辅官制度,也并非让这些官员们掌握重权,分担要任,而是做自己的下手,重要的不是能不能胜任辅政的职责,重要的是他们不能威胁到自己的君权,重要的是一切能够掌握在自己手中。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是的朱元璋是一个胆识过人,敢于挑战传的人;也是一个心思甚密,能深谋有远虑的人,还是一个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人。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