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面对襄阳之战的时候毫无办法?

  很多朋友都非常想知道蜀汉谋士为什么在面对襄阳之战的时候毫无办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短板明显:战术奇才,战略庸才

  诸葛亮初出茅庐之时,就向刘备献出了《隆中对》这份重磅的战略规划,使刘备如同醍醐灌顶,顿觉任督两脉被打通,从而一举扭转了屡战屡败的颓势,进而屡战屡胜。《隆中对》也成为了刘备集团的指路明灯。

  而曾是刘备谋主的凤雏宠,也提出了可媲美《隆中对》的“襄阳对”战略,其主要思路是将荆州襄阳作为汉都,先攻占东吴,然后再从合肥、樊城两地北伐曹魏,进而一天下。但可惜的是,宠出师未捷身先死,导致“襄阳对”胎死腹中。

图片.png

  反观,他虽然是刘备最为倚重的谋士,风头甚至一度盖过了诸葛亮,但是,纵观他的军事生涯,我们就会发现,相对于诸葛亮、庞,更擅长于谋一城一事,而非谋一国。

  一、取成都:未卜先知占先机郑度说璋曰:“……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三国志·传》

  建安十七年,刘备在与刘璋正式决后,率兵直取成都。此时,益州从事郑度敏锐地察觉到刘备不仅兵力不足,而且存在军资短缺、入川后所占领的城池人心未附等问题,从而建议刘璋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来拖垮刘备。

  郑度提出的坚壁清野战术,可谓是打蛇打七寸之举,一旦得以实施,刘备只有迅速撤退一条路可走,迟则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因此,刘备在得知消息后,只好暂停进军,终忧心忡忡。

  关键时刻,经过详细分析后认为,刘璋虽然是坐井观天之人,但却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州牧,对于劳民伤财之事,他是绝对不会做的。因此,断定刘璋不会采纳郑度提出的坚壁清野战术,并建议刘备加快行军速度,以迅速拿下成都。

  正如所料,刘璋不仅不采纳郑度的坚壁清野战术,反而以“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为由罢黜了郑度。

  但是,之所以能够未卜先知,准确地猜出的想法,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曾是刘璋的部下,对刘璋的性格了如指掌的缘故,并不是因为他的具有超能力。所以,这只是一次战术上的成功,而不是战略上的胜利。

图片.png

  二、进图汉中:见微知著曹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三国志·传》

  建安二十年,曹趁刘备在汉中立足未稳、无暇北顾之时,抢先进军汉中,并很快便打败张鲁,拿下了汉中。随后,曹以“人若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为由,否决了司马懿、刘晔提出的乘胜进攻益州的建议,从而让刘备逃过一劫。

  曹的反常举动骗得了人,却骗不过。认为,曹之所以急于将主力撤出汉中,放弃了进攻益州的良机,一定是后方发生了叛乱,于是,建议刘备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立即出兵攻打汉中。而在的帮助下,刘备最终从曹手中夺取了汉中。

  但是,
“若无汉中,则无蜀”是军事常识,通俗说两者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也就是说,刘备要想在益州站稳脚跟,就必须要拿下汉中,因此,在曹率先拿下汉中的情况下,刘备已别无选择,必须进军汉中死磕曹,才能确保益州的安全。所以,虽然在选取进攻汉中的时机上,显示出他具有超强的见微知著能力,但是,进攻汉中并不是创新性的战略决策,而只是战术策划。

  三、定军山之役:计斩夏侯渊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三国志·传》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无法攻克阳平关的情况下,在的策划下,果断改变作战策略,突然向南强渡沔(汉)水,占据了定军山的有利地形。在这种情况下,曹军已经失去了地利优势,曹军主将夏侯渊只好主动出击,誓要夺回定军山。

  黄忠

  但夏侯渊不是的对手。先是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猛攻东线的张郃,而在南线的夏侯渊派兵去救援张郃后,又采取引蛇出洞的战术,将夏侯渊引出营盘。随后,黄忠出其不意地斩了夏侯渊,此后,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刘备倾斜。

  在定军山之战中,是刘备方的正大脑,他一手策划了斩夏侯渊的军事行动,居功至伟。不过,这也只是一场战役的胜利,而不是战略上制胜。

  综上所述,的优缺点相当明显,可以说,他就是战术上的奇才,但却是战略上的庸才。正因如此,才无法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去全面分析荆州所面临的局势,因此,他无法提前察觉出孙权对荆州的野心,自然也就无法未雨绸缪了。这,就是在襄阳之战中失声无策的原因之一。

  “士”风格: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

  在行事风格上,与有“士”之称的贾诩如出一辙,他们非常现实,也很冷血,不管在任何时候,他们都只会做对自己有利的事。

  正既宣旨,阴献策於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於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三国志·传》

  当年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卖主求荣,用出卖刘璋向刘备纳了投名状。由此可以看出,其人从来不追求道义上的最优解,而只做出对他最有利的解决方案。

  贾诩

图片.png

  《隆中对》虽然是蜀汉集团的指路明灯,也是刘备的奋斗目标。但是,《隆中对》战略规划的提出人是诸葛亮,而在当时,诸葛亮与是蜀汉集团中风头正劲的两个人,虽然“外都畿,内为谋主”,但是,他还是要受“股肱”诸葛亮的监督。也就是说,诸葛亮是的直接竞争对手。

  荆州是《隆中对》战略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蜀汉一天下必不可少的战略要地,其重要地位等同于益州。但是,对于来说,保住荆州对他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增加诸葛亮的影响力,这不符合的个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沉默就成为的最佳选择。

  锱铢必较: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毁伤己者数人。————《三国志·传》

  虽身居高位,但却是个锱铢必较之人。往积极的方面讲,他是个恩怨分明的人,从不让人吃亏,所谓受人滴水之恩,便以涌泉相报;但如果往消极的方面讲,那他就是一个唯我尊,吃不得一点亏的人。具有这种性格的人,非常冷漠,永远只会守住自己的一分三亩地,而从不会主动去帮助人。

  关羽与从未谋过面,因此,虽然同属于蜀汉集团,但是,与关羽两人之间却没有任何感情可言。对来说,关羽就是一个陌生
人,而不关心陌生人的死活,正是的性格特点之一。

  所以,不管襄阳之战的结果如何,都不会主动发声的,因为这不属于他一分三亩地之内的事,除非是刘备亲自来找他,他才会出马。但是,忙于称帝准备工作的刘备却一直没有来找,于是,孤立无援的关羽在曹、孙权两大集团的夹击下,最终兵败被。

  结语

  首先,虽然是一个战术奇才,但却是战略上的庸人。这使他不能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去全面分析荆州的局势,从而未能提前察觉到孙权的战略意图,自然也就不会未雨绸缪。

  其次,是一个利己者。他从来不追求道义上的最优解,而只做出对个人最有利的解决方案。荆州虽然是《隆中对》战略规划中的战略要地,地位等同于益州,但是,《隆中对》却是最大竞争对手诸葛亮的杰作。在这种背景下,自然不会主动助攻诸葛亮,想尽办法(前提是他能预判到孙权战略意图)去确保蜀属荆州的安全。

图片.png

  再次,是一个锱铢必较之人。他在身居高位后,可以因睚眦之怨而,也可以为一饭之德而加以涌泉相报,最关键的,也是一个极其冷漠的人,他绝对不会主动去帮助一个陌生人。而与关羽从无交集,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个人情谊了,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去想办法救援一个陌生人(关羽),这是他的性格使然。

  所以,作为蜀汉集团的第一谋士,在襄阳之战中罕见地失声无策,最终导致蜀汉丢失了战略要地荆州。这既与战略能力不足,以及他与诸葛亮是竞争对手的客观因素有关,也与的性格缺陷有关。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