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成汉政权是怎么建立的?

  东晋时期,成汉政权是怎么建立的?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所谓南北朝,指的是从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朝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一天下为止的这段时期。这段时期南方相继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北方则出现了强大的北魏,北魏之后又发生了,各方势力长期争斗,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个宋朝是刘裕建立的,为了区别于后世赵匡胤建立的宋朝,一般把刘裕建立的宋朝称为刘宋,在说刘宋的故事之前,先从它之前的东晋政权开始说起。

  三国时代,在晋武帝司马炎手里一了天下,建立晋朝,史称西晋。然而好景不长,司马炎死后,诸王为了争权而内斗,导致国力大减,游牧民族趁机崛起,于公元316年占领了长安,西晋灭亡。

  当时游牧民族在北方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五胡乱华”,而皇室宗族司马睿南下避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东晋是司马睿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皇室的影响力有限,而世家大族的势力却很强大。

  当时北方战争频发,很多大族迁往南方,“琅琊王氏”就是其中一支,“琅琊王氏”在建业颇有影响力,族内代表人物是王导。王导,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曾经担任光禄大夫,他的父亲担任过镇军司马。王导样貌出众,很有气质,有人评价他是“将相之器”,王导也的确较有能力,后来当上了尚书郎。

  司马睿年轻的时候被封为琅琊王,封地就在王导的家乡,二人因此逐渐熟悉,关系很好,后来司马睿镇守下邳,就请王导做他的司马。公元307年,司马睿和王导一起来到建邺,司马睿刚来的时候,势单力孤,很多人都不服他,来了一个多月都没有士族来拜见他,面对这种窘境,王导想了一个办法。

  当时王导的堂哥王敦担任大将,颇有威望,王导就挑了个好子,让司马睿坐着气派的马车出行,自己和王敦等重要人物骑着马跟在后面。当地的士族一看,连王导、王敦这样的大人物都跟在司马睿后面,大吃一惊,这件事大大提高了司马睿的威望。

image.png

  在王导的建议下,司马睿积极拉拢当地士族,站稳了脚跟,在公元317年建立东晋,定都建康,司马睿就是晋元帝。司马睿称帝之后,非常信任王导,让他担任重要职务中书监。当时王导在朝廷执掌大权,王敦在外掌握军队,势力很是强大,坊间甚至流传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

  然而再亲密的关系,随着时局的不同,也有可能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敦和司马睿之间逐渐产生了矛盾。

  王敦当时担任荆州刺史,管辖范围大致在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随着势力的发展,他的个欲也越来越大,开始在多地安插自己的亲信,这引起了司马睿的不满。司马睿为了他,重用了自己的亲信刘隗、刁协和戴渊等人,在重要官职上拒绝王敦的提议人选,这又让王敦很不爽。

image.png

  王敦极度厌恶刘隗等人,经常喝了酒就念曹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念一边用如意敲壶,把壶都给敲坏了,可见怨气有多大。后来湘州刺史的职位出现了空缺,王敦推荐了自己的心腹陈颁,却又被司马睿拒绝了,司马睿让出自皇族的司马承担任了湘州刺史。

  这让王敦大失所望,于是他给司马睿上书,说了一些古时候忠臣被怀疑,小人得势的故事,想以此来感动司马睿,但司马睿根本不吃这一套,而是更加忌惮王敦。司马睿也没有立即和王敦翻脸,为了安抚他,增加了王敦的助手,赏赐给他一些仪仗队,提高了他的待遇。另外,司马睿让刘隗担任镇北将军,大力征兵,说是要去打胡人。

  王敦也不傻,他知道这其实是为了对付自己,于是他也暗中开始准备。公元322年,王敦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开始发兵攻打建康,他打出“清君侧”的幌子,宣称他只针对“大臣”刘隗,只要死刘隗就撤军。

  司马睿听到王敦起兵的消息后,勃然大怒,下令要讨伐王敦,但是东晋皇室力量有限,各个世家大族并不支持司马睿,最终王敦成功地打下了建康,赶走了司马睿的亲信,司马睿成了光杆司令,不久后就病死了。司马睿去世之后,他的长子司马绍即位,史称晋明帝。

  除了琅琊王氏,谢氏家族在东晋时期也很有影响力,代表人物有、谢玄等。,字安石,也是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做过太常卿。年轻的时候就很聪明,风度翩翩,书法也很好。曾经去拜访当时的名士王濛,和王濛聊了半天。走后,王濛的问父亲:“刚才那位是什么人?”王濛说:“此人很努力,将来必成大器。”除了王濛以外,王导也很欣赏,所以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成名了。

  不久之后,朝廷征召当佐著作郎,这是一种写国史的官职,按理说这是件好事,但是很有个性,直接说自己生病了,推辞不去,跑到会稽住了下来。喜欢书法,同时代正好有一位书法大家——“书圣”王羲之。二人志趣相投,在会稽的时候经常带上一群好友出去游山玩水,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那时候写的。和王羲之一起喝酒写文章,过得非常惬意。

  除了爬山,还喜欢欣赏大海的风景,有一次他带着一帮朋友坐船出海,中途突然刮起大风,风高浪急,大家都吓得变了脸色,但是神色自若,非常冷静。冷静是的一大优点,不过他也不傻,看到船夫继续把船往前开,淡淡地问了一句:“这么大的风我们怎么返航呢?”他让船夫把船开了回去,经过这件事,大家都觉得处变不惊,很有雅量。

  当时盛名在外,朝廷多次征召他做官,他却屡次推辞,以至于当时流传了一句话:“安石不出,奈苍生何?”直到四十多岁,才出来接受了官职。

  当时荆州的西边,是李势的成汉政权。西晋后期爆发八王之乱,导致战乱连连,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益州人李特率众,反抗晋朝的残暴治。当地官员罗尚当然不会无动于衷,他派兵进攻李特,却被李特的李雄带兵击败。

  与此同时,李特的弟弟李骧带人切断了罗尚部队的补给线,罗尚大军没有粮食,军心离散,罗尚逃走,李雄顺势拿下成都。公元306年,在文臣武将们的支持下,李雄在成都称帝,建立成汉政权。

  李雄有十几个,但在考虑太子人选的时候,他却没有考虑自己的,而是选择了哥哥的李班。大臣们对此表示反对,但是李雄认为自己能有今天,主要是父亲和哥哥的功劳,而且哥哥的李班聪明好学,会是一个好君主,因此坚持立李班为太子。这导致了成汉以后的。

  李雄去世之后,李班成了新的皇帝。李班为人谦虚,喜欢读书,很多名士都做过他的老师,不过在当时那种混乱的形势下,光会读书是不行的。因为李班不是李雄的,朝中有些势力对他即位很不满,很快干掉了他,立李雄的李期为皇帝。

  李期是李雄的第四个,聪明好学,乐好施,因此很多人支持他。但是当上皇帝之后,李期觉得自己大功告成了,开始重用宦官和少数几个亲信,很多大事都由几个亲信做主,导致成汉的治陷入混乱。

  为了维护自己的治,李期让人死了自己的几个兄弟,还准备干掉颇有能力的叔叔李寿。李期先是死了李寿的弟弟李攸,然后又派宦官许涪多次去察看李寿的动静。事情做到这一步,李寿自然明白李期准备对自己下手了。于是他干脆先下手为强,率领一万人马向成都。李期没想到李寿速度这么快,猝不及防,很快被李寿控制。李寿废除了李期的帝位,把李雄的全部死,然后自立为帝。李寿死后,太子李势即位。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