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被李自成攻陷时,崇祯帝为何懊悔当初逼死魏忠贤的决定?

  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时,崇祯帝曾后悔了魏忠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1644年,当李自成的农民军兵临北京城时,崇祯皇帝知道大势已去,回想起先帝临死前的遗嘱,才明白这句话“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顿时懊悔当初逼死魏忠贤的决定。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几个大名鼎鼎的,明朝的魏忠贤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明熹宗时期的司礼监秉笔,权势滔天,被人称为“九千九百岁”。在职期间,排除异己,专断国政,导致百姓“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image.png

  令人意外的是,明熹宗并不气恼,反而在临死之前交代即将登基的崇祯,魏忠贤可以托付大事。然而,年轻的崇祯皇帝想做个有为之君,即位之初便拿魏忠贤开刀,仅仅三个月就铲除了阉,赢得天下臣民的一致好评,大明一度有中兴之势。

  这件事是崇祯一生中少有的亮点,可是到了明朝末期,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崇祯回想起魏忠贤一事,顿时后悔起来。陈济生的《再生纪略》记载有,“上忽传谕收葬魏忠贤遗骸”。冯梦龙的《燕都记》也有记载,“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那么,为什么崇祯皇帝后悔魏忠贤?原来,魏忠贤被铲除后,朝堂被东林人掌控,这些人代表江南士族集团,朝廷上颁布的所有诏令不得损害他们的利益,否则难以推行。最根本的利益是什么?赋税,朝廷需要赋税,而士族集团则不想纳税。

image.png

  要知道,明朝时期的工商业相当发达,这是一笔很不错的赋税。特别是在明朝晚期,天灾泛滥,百姓生活困难,农业税难以征收,中原不断,关外还有清兵扰。这个时期,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百姓的农业税,提高士族的工商税。

  魏忠贤在职期间,为什么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农民?原因很简单,那时期的明朝并不缺钱。魏忠贤加强了工商税的征收,一是解决了边关将士的粮饷和后勤,二是减轻百姓的负担,这样一来,中原没有人,关外将士肯用命抗清。

  可是,魏忠贤死后,一切都变了。崇祯皇帝缺钱,向天下百姓征收一百万都困难,而江南仅仅茶税就有二十万两,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后,更是搜刮了几千万两白银。因此,崇祯皇帝相当后悔,《燕都记》有记载,“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