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初向李自成献上过什么妙计?他是如何成为李自成的谋士的?
刘玄初的故事大家的了解吗?今天为什么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农民军、清朝的三方博弈进入到关键时刻。最终李自成为他人作嫁衣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辛苦打拼换来的江山被清朝人轻易攫取。李自成在清军的雷霆一击之下迅速崩溃瓦解,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李自成死后,盘踞四川的张献忠,很快成为清军的下一个目标。多尔衮派遣骁勇战的肃亲王豪格、猛将鳌拜等人带领大军南下四川,在西充凤凰山下与张献忠大西军鏖战一场。张献忠同样未能顶住八旗铁骑的猛打猛冲,他本人在这场大战中兵败身死。
张献忠虽死,但大西军并未就此彻底崩溃。张献忠于用人,他的四个养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人,在危急时刻稳住局面,带领大西军残部迅速与清军脱离接触,转进西南的贵州、云南,并在那里建立起反清复明的大后方和总基地。
永历四年,大西军大将刘文秀带兵四川,与清朝平西王吴三桂展开激战。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拉锯战和反复争夺,刘文秀不敌吴三桂,在1652年12月的保宁之战中遭到惨败,刘文秀只身逃脱,大西军部队死伤枕籍,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投降了吴三桂。
在投降吴三桂的这批人中,有一个名叫刘玄初的人。他跟随张献忠多年,但却一直不为人知,是大西军中一个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保宁之战后,刘玄初被俘,归降了吴三桂并受到赏识,逐渐从一个文案小吏升任吴三桂手下的第一谋士。
刘玄初虽然名气不大,但他在战场上混迹半生,具有极为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胸韬略,满腹才华。三藩之乱前后,刘玄初审时度势,多次向吴三桂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知灼见,其中有一条妙计,差点灭掉清朝改变历史进程。
1674年,吴三桂大军已经席卷江南半壁江山,饮马长江。清军连败,士气低落,长江对岸的荆州、武昌城中的守军,处在吴三桂的兵锋威胁之下,惶惶不可终。但吴三桂却棋差一招,觉得来个划江而治南北朝也不赖,于是滞留在长江南岸驻马不前。
刘玄初看出了其中问题,立即向吴三桂献上妙计:“此时当直捣黄龙而痛饮矣,乃阻兵不进,河上逍遥,坐失机宜,以待四方之兵集,愚不知其为何说也!”他建议吴三桂应该抓住时机,乘胜追击,渡江北上,一举灭掉清朝。
事实证明,刘玄初的这条建议堪称金玉良言。当时的形势对吴三桂极为有利,清军在吴军打击下已经成为惊弓之鸟,溃不成军。康熙虽然少年英武,但毕竟年轻,缺乏丰富的实战经验,面对这种兵败如山倒的局面手足无措。吴三桂如果不失时机,高歌猛进速战速决,康熙将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覆灭就在眼前。
遗憾的是,自负的吴三桂却听不进刘玄初的良言,不思进取,继续坚持他的“划江而治”的梦想,结果铸成大错。康熙帝抓住这难得的喘息之机,迅速从全国抽调精兵强将,组织粮秣军器,重新构筑战线组织防御,不仅挡住了吴军的攻势,还一步步展开,最终60多岁的吴三桂自食恶果,被年方20出头的康熙消灭。三藩之乱就此结束,刘玄初就此不知所终。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