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到灭蜀长达43时间 曹魏为什么等了几十年才动手
对曹魏灭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219年,刘备和曹关于汉中的战事终于有了一个归宿了:汉中的土地尽归刘备,而汉中的人口却全归曹,早在汉中之战结束前曹就将其迁往附近地区。
可以说这场战争表面上是刘备胜利了,可是实际上却是双方都输了,曹失去了汉中的土地,更是失去了一个可以一天下的机会;刘备虽然赢得了汉中之战,可是得到的仅仅只是一座空城,他想要的人口什么全部被曹提前迁徙,而他自己为了拿下汉中倾尽了益州的财力物力。
此战之后的四十几年,魏国再也没有向蜀国发起大规模进攻,就算是曹爽伐蜀也是了事,直到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18万大军兵分三路直扑汉中,距离上次大规模战争已经过去了43年,那么这期间魏国朝堂为什么不主动寻求攻击一天下呢?
蜀国两次大战损失惨重,但还有人才
以往我们常说蜀国败得最惨的两场大战是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荆州之战刘备失去了一个北伐的前进基地,更是失去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从此面对曹魏只能从艰难的西川进攻,不过由于蜀道崎岖,所以很耽误事,故而才有千年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夷陵之战的结果却是让蜀国的中青代人才断档,傅肜、马良等一干文臣武将全部丧命,对于蜀国的威胁不可谓不大。
然而,对于当时的蜀汉而言,虽然损失惨重,但是也可勉力支撑,因为对于刘备来说不可能为了对付东吴而不顾西川和汉中的安危,他不会把宝全压在当时的夷陵之战中,所以夷陵之战时还是有部分文臣武将并没上前线,如诸葛亮、蒋琬、费祎等等。
而就是这些人才,让之后的蜀汉勉力支撑,从诸葛亮到费祎时期,蜀汉内部至少也是井井有条的,而且为了弥补军事上的不足,后期诸葛亮俘虏了一个姜维,而就是这个姜维在这蜀汉四相死后勉强支撑蜀汉。
可以说,蜀汉后期尽管人才凋零,但是其顶尖人才还是有点,如姜维,要知道为了对付姜维,司马昭可是把钟会、邓艾全派出去了。让邓艾去拦截姜维,而钟会倾全力攻击汉中,可还是让姜维跑了,而姜维之后更是死守剑阁,差点让司马昭的伐蜀大业泡汤。
曹魏内部政局不稳,无暇他顾
还有一个很主要的问题在于这一段时期的东吴和曹魏可以说是内乱迭出不穷,而同一时期的蜀汉则是没有人威胁刘禅的地位,所以相对来说曹魏这个时候根本没有精力能够去对付蜀汉。
如这个时期曹爽为了压制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最终和司马懿决,这个时期曹魏的军政大权都是由曹爽所掌控,然而曹爽这个人是能力和心胸不成正,最终被司马懿夺取了政权。
之后司马家夺取了政权之后一直想要篡权,可是这个时期虽然曹氏朝堂之上并没有曹氏家族的力量了,可是在地方上,诸如王凌、文钦、毋丘俭等人都是曹魏的支持者,他们不满司马家族欺君罔上,从251年到260年时间,淮南地区发动了三次叛乱,这三次叛乱都是规模庞大,而曹魏为了平息叛乱一时间也是无暇他顾,直到258年将第三次叛乱平息之后,司马家族才开始想着平定蜀国或者吴国。
因为当时“甘露之变”让司马昭的名声大跌,从来没有权臣敢当着文武大臣的面当街刺皇帝,所以为了平息叛乱必须得有建立更大的功勋,所以司马昭才在当时不顾群臣反对毅然发动了伐蜀之战。
战略重心放在吴国,一时无暇顾及蜀国
当然,在曹魏这几十年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曹魏将其战略重心更多地放在了东吴,除了诸葛亮北伐期间曹魏部署了十几万大军防备诸葛亮,可是更多时候曹魏还是将重心放在吴国这边。
因为吴国虽然在人口经济上不如魏国,可是江东自古多才俊,这个时候的江东可以说是人才辈出,他们不甘心自己一直被曹魏压着打,所以从陆逊开始一直在持续不断的想要拿下合肥,然后实现当年孙权的图谋。
先是陆逊北伐,可惜这期间碰上了一个BUG满宠,一直把陆逊压着打,让陆逊无法存进一步,当陆逊失败之后,此时东吴又出了一个诸葛恪,他和他老实的父亲诸葛瑾不同,他一直想学的是他的叔父诸葛亮的北伐事业。
所以在诸葛恪掌权期间,东吴一直牵制了魏国大量的兵力,所以这个时候魏国也无暇顾及蜀国。
可以说这个时候吴国替蜀国吸引了不少注意力,所以这个时候蜀国可以安心内政,而姜维也能接连发动十一次北伐。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