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什么能完成一中国的使命?最大限度地用ldquo;人谋rdquo;顺应了ldquo;天时rdquo;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这十年间,秦国以一国之力,连年征战,顺利灭掉了东方六国。而且,在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军所到之处基本上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虽然也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失败,但总的来说,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顺利完成了一中国的伟业,结束了二百多年国家的局面,为战国时代画上了休止符。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秦国为何能完成一中国的使命?为何一事业如此顺利?从客观上来说,秦国的六代君王,凭借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改革,勇于进取,将一天下作为秦国的终极目标,这顺应了天时,顺应了民心,也为嬴政一天下做了国力上的准备。在主观上,嬴政君臣积极谋划,最大限度地用“人谋”顺应了“天时”。
天时,是世间最为公平的东西之一。具体到战国时代,在列国纷争的条件下,谁都有权改革自强,吞并他国,开疆拓土,称王称霸,谋求一。因此说,天时对战国七雄来说是公平的,关键在于各国如何采取措施去顺应天时,为自己的国家谋利。
客观地说,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是最不懂顺应天时的。当时魏国率先改革,拉开了战国改革变法潮流的序幕。魏王任用庞涓等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魏国也乘机攻城略地,不断扩张,一时间魏队横行天下,无人能挡。不久,东方的齐国凭借齐威王的改革,也迅速强盛起来,在孙膑的带领下,齐国多次击败魏国,将魏国从战国首强的位置上推了下去。南方的楚国也趁此机会进行了改革,凭借地大物博的优势,一时形成了楚国和齐国两强相争的局面。
此后百年中,各国也都出现了有作为的君主,他们任用贤臣,积极改革变法,变法的潮流迅速遍及华夏大地。在最北方的燕国,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任用乐毅等人,燕国辉煌一时;赵国在武灵王的带领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使赵国的国力急剧上升,加上廉颇、李牧等杰出将领的出现,一时间没有哪个国家敢轻易向赵国挑战。即便在七雄中最弱小、地处四战之地的韩国,也曾在韩昭王时代任用申不害改革,使韩国的国力也跃升到了新的高度。
当东方各国都在积极变法图强的时候,秦国的改革却显得缓慢。但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形势随即发生转变。商鞅变法是战国中期的一场改革,此时各国的改革都纷纷落幕。因此,商鞅变法有极大的后发优势,他继承了各国变法的优点,摒弃了其中的一些缺陷。最重要的是,各国变法都是昙花一现,只经历了一代或是两代君王,之后便“人亡政息”了,变法成果并未以法律的形式流传下来。只有秦国的变法自秦孝公开始就绵延不绝,一直持续到了秦一天下。
秦孝公时,商鞅主持了秦国历史上也是战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并将改革的内容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下来。因此商鞅虽死,但这些法令没有被废除。这次变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为秦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惠王继位的第二年,就“初行钱”,促进了秦国商业的发展和物品流通。秦惠王十年,惠王对秦国的国家机器进行了改革,设立了相邦一职,国家行政体制开始向中央集权的国家拢。秦惠王十三年,惠文君称王,打破了秦国与周王室的隶属关系,秦国历史迈进了全新的时代。
秦武王继位后,设置了左右丞相,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秦武王四年,秦国设立了将军一职,迈出了文武分职的重要一步。
秦昭王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六年,是秦国历史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他在位期间,削弱外戚势力,将宣太后、华阳、泾阳君等人驱逐到关外,任用魏国人范雎为丞相,改变了秦国丞相长期由宗室把持的局面,大大加强了秦国的王权,也为秦国进一步任用外来人才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秦文王和庄襄王在位时间都很短,他们都继承了昭王的政策,继续推进内部改革,稳定生产,安抚百姓,使秦国顺利过渡到了嬴政时代。
嬴政继位后,铲除嫪毐,软禁太后,罢黜吕不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国君进一步成为国家行政的中心。
从以上变化轨迹来看,秦国一直在朝着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的方向前进。嬴政亲政时的秦国,中央已经建立起了以丞相为首的行政体制,在地方全力推行郡县制,分封制在秦国基本上消失了,旧贵族势力在秦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这样,秦国就拥有了一套在当时最为高效的行政体制,有了一批最为精干的官吏队伍。当秦国这架战争机器全力运转时,正是这套行政体制,这批精干的官吏,为秦军提供了六国难以匹敌的后勤保障服务。
昭王时期,荀子到了秦国后,范雎问他到了秦国有什么感想。荀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周,不朋……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在荀子看来,秦国接近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最高境界,是诸侯国中治理得最好的国家。
反观东方各国,它们也基本上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但由于变法的不彻底、不深刻,各国都保留了大量的旧贵族势力,对各国政权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对中央集权产生了不利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战国四公子”。
战国四公子在历史上名气很大,为很多戏剧、电影提供了动人心弦的故事题材。但在当时,他们却是一股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势力。
孟尝君在齐国做过很长时间的丞相,手下集中了大批门客,不仅左右了齐国的,而且他有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放高利贷等手法在封地上盘剥百姓。赵国的平原君也是长期做赵国的丞相,在赵国政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楚国的春申君更是长期把持楚国朝政,还将李园的妹妹纳为妾,当其怀孕后又将她献给了楚王。最终,李园将春申君害死,但春申君的还是登基做了楚王。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更是广为人知,事实上,他敢窃符救赵,原因就在于他在魏国有很庞大的势力,在上可以和魏王分庭抗礼。
总之,四大公子在当时是旧贵族势力的代表。他们门客众多,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影响力,削弱了本国君主的权威,使本国“政出多门”,大大妨碍了中央集权制度在本国的推行和完。
在这种形势下,当秦国乘风破浪大步向前时,东方六国的发展脚步却慢了下来,甚至出现了。因此,六国与秦国的实力差距渐拉大,秦国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创造出了顺应天时的最好条件。
商鞅变法后,秦国就占尽了天时的优势。而在地利上,秦国更是有着得天厚的优势,当时的很多有识之士都看到了这一点。
苏秦在游说秦惠王是就说:“大王之国,西有汉中、巴蜀之利……南有巫山、巴蜀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范雎见秦昭王时,也说过类似的话:“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
苏秦、范雎等人,都是当时的有识之士。在他们看来,秦国的地利优势是无与伦的,但这一优势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战国初期,秦国的地利优势并不明显。
战国七雄中,韩国最小最弱,地处四战之地,基本上无险可守,因此成了最早被灭的国家。赵国有太行天险,但上等地区丢失后,秦军居高临下,这一优势也不再拥有。魏国在一开始有极大的优势,魏国大臣常常吹嘘自己有“山河之险”,但魏国失了人和,四面出击,得罪了太多国家,最终被齐国击败,国力一蹶不振。秦国商鞅变法后就率先攻占了魏国的河西之地,此后的魏国就再也没有地利优势,这些优势都被秦国抢走了。燕国地处北边,在北部有群山,但秦军是由南向北攻击燕国,因此,燕国也毫无地利可言。齐国和楚国的情况类似,都有不少地利优势,齐有黄河、沂蒙山等,楚国河湖密布,有长江、荆山,但都走了魏国的老路,失了人和。
此外,由地利优势衍生出来的另一优势——经济优势,也是秦国能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秦国除了有山河环绕外,还有广阔的适合农业发展的平原。关中平原一直是秦国的经济中心,尤其是郑国渠修成后,关中旱涝保收,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夸赞这里的富庶:“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十三,然量其富,十居其六。”在司马迁看来,关中的人口占天下的非常之三,但拥有的财富却占据了天下的非常之六。
在秦惠王时期,为了进一步增强秦国实力,惠王派司马错伐蜀,设置了巴、蜀两个郡。李冰父子在蜀郡修建都江堰,使得秦国又增加了一个粮仓。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为秦军的常年征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
战国,正如其名所言,几乎无无战。但秦国凭借殽、函之固,关中地区百年未见战火。凭借艰难的蜀道,成都平原也是百年未见刀兵。即使在合纵最为强势的时期,六国联军也未能攻破函谷关。也就是说,秦国的两大腹地,长时间处于财富积累的状态,一直在为秦国一天下积聚财力。
反观东方六国,战争连年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生产持续遭到,各国都有城市被夷平,农业区毁于战火。正是有了地利,秦国才有了和平的内部发展环境,它们为秦国百姓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也为秦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和后勤补给。从这一点来说,在支持长期战争的能力上,各国都远不及秦国。
在天时、地利上,秦国都占尽优势。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就是人和。在这一方面,秦国也同样出色。
首先,秦国进行的战争是一战争,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在秦国国内自商鞅时代起就实行奖励耕战的政策,国民对国家发动对外战争非常支持,这是秦国的民心所向。而且,战国时代战乱进行了二百多年,人们对战争早已厌倦,渴望早结束,渴望战争不再。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周天子已经不存在,各国,互相征伐。因此,和平一是不可能实现的,要结束战争,就必须一,要一又必须采用战争手段,这就是法家“以战止战”的理论,也是当时唯一可以实现一的道路,顺应了民心。
其次,从嬴政继位开始,六国的抵抗就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割据了。如果说在嬴政之前,各国争霸是为了争夺最后的一权;那么嬴政继位后,一大势已为各国所看到,各国的抵抗只是王室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本能抵抗,虽值得同情,但却是违背历史大势的。
再次,六国黑暗,尽失民心。秦国的改革较为彻底,旧贵族势力在秦国的影响较小,但东方六国的改革不彻底,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常常引发内乱,各派相互争斗,朝中不和,民心不稳。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都不及秦国,因此在秦国的步步紧逼下,六国为维持军备,对百姓横征暴敛,普通百姓深受其害,不愿支持徒劳的抵抗战争。
失了人和,离开百姓的支持,六国的灭亡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