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之所以将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东周王朝建立。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75年,是为春秋时代,这个时代是周天子的势力逐步减小的时代,总体来说在中国大地上,依然是属于奴隶,齐,晋,秦,楚,吴,越各国相继称霸,但是进行的战争主要是大国局部的进攻小国,而使小国屈服,并不灭亡小国,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那么这个时期为什么叫“春秋时期”呢?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后世之所以会将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主要原因是,这段时期较长,约有550年之久(前770年--前221年),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发展有了明显的变化与不同。因此将其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进行研究分析。
以前的人都很简单,是根据气候办事,夏热冬寒,有避暑和窝冬之说。基本大事都发生在春秋,古时大事件多发于春、秋两季。春天是播种和祭祀的季节,而秋天是收割和战争的季节。古语“一年之计在于春”,而到了秋天,各个诸侯国都有了粮食,就开始打仗争地盘了,古时候的士兵都要穿厚厚的盔甲,夏天穿太热,冬天穿活动不开,所以秋天是最合适不过了,而且此时粮源源不断,还可以通过打仗掠取他人的粮。所以,在这两季里,史官也特别忙碌,在春时记载祭祀大事,在秋天记载战争事件。
而“春秋”一词来源于孔子整理编订的《春秋》一书。孔子编订的《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41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的起止年代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大体相当,所以历史学家就把“春秋”二字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为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战争频繁。据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的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这是一个群雄争霸,战乱割据的时代,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