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印度的外交关系是怎样的?其实并不是一味和平

  唐朝繁荣昌盛,与周边各国都有外交,印度便是其一。同时,与印度并不是一味和平,也有战争发生。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和平

  根据《大唐西域记·卷五》记载,贞观年间唐僧陈玄奘在印度取经,游学十余年,引起了北印度一位国王的注意,这位国王是北印度戒王朝的开创者,亦称戒王

  印度的戒王对远道而来的唐僧说起了自己所了解到的唐朝的信息:“听说你们的天子叫秦王,少年时就见识非凡,长大后英明神武。先前天下大乱,国家分崩离析,战争频仍,生灵涂炭。你们的秦王早就有了远谋大略,兴慈悲之心,救苍生,平海内。其风俗教化和大德恩泽遍布海内外,四方仰慕称臣。老百姓非常感激,于是演奏歌唱《秦王破阵乐》。我们这边听到关于他的赞颂,已经很久了,关于他的盛德声誉,请问都属实吗?你所说的大唐国,就是指秦王的国家吗?”

  这番话透露出戒王对隋唐时期的军事形式还是有所了解的,他知道隋末天下大乱,也知道秦王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的开创者之一,而且是年少时就起事,在隋末纷争中,以自己的英明神武平定群雄,在创立大唐国的过程中居功至伟。更有趣的是,他还知道贞观年间流行音乐排行榜上有一首叫《秦王破阵乐》的歌曲。当然,毕竟通讯手段有局限,戒王对于李世民身份的认识,还停留在秦王这个封号上。

  戒王谈起李世民的时候,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其实,李世民和戒王还经常派使者互动。

  晚年的李世民开始追求长生,服食丹药。李世民对古印度方士的到来非常欢喜,厚礼相待,请至金飚门宫内配制丹药。还命兵部尚书崔敦礼率一批人马,协助古印度方士炼丹。

image.png

  战争

  贞观二十二年(646年),王玄策作为唐朝的使者去印度。中天竺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唐使。王玄策只身逃到吐蕃,借来吐蕃军和尼泊尔军向印度进发。三天,印度军大败。唐军斩首三千余级,水中淹死印度兵约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跑,副使蒋师仁追上并俘虏之。此战虏男女一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匹。

  人物延伸

  戒王(589—647年),印度戒朝国王(606—647年在位),戒王朝的建立者,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是印度历史上的著名国王、剧作家兼诗人,最后一个一了北印度的本地人国王。他的治时期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时代。

  他是继笈多王朝之后一印度的著名国王,曾多次派遣使臣与中国唐朝通好;唐太宗亦派王玄策等人多次使印报聘。在他治的40余年间,北印度相对稳定繁荣。死后,帝国开始,出现了王朝林立的局面。戒王乃印度戒王朝的建立者,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为中国人所熟悉主要是玄奘西游的缘故,而单就印度历史而言,他也是最具影响的帝王之一。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