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后,南北方百姓的态度有何不同?
清军入关后南方人拼死抵抗,北方人为何夹道欢迎,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中国的治。
1644年三月,李自成带领大顺军攻克北京城,崇祯皇上自缢身亡以身殉国,明朝灭亡。殊不知,新皇朝的接力棒并没有传入李自成的手上。在获知中原的军情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决定举倾国之兵南进,与李自成争抢天下。
当年四月,清军和原大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组合成侵略军,在山海关周边一个叫“一片石”的地区与李自成率的大顺军进行决战,结果以李自成惨败结束。接着,清军大举进关,横扫中原,反而是用了一年前后时间,就陆续攻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大明朝残部建立的南明弘光政权。
清军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成功占领了大半个中国,相当大一部分因素是其在转战的过程中没有碰到激烈对抗,绝大多数地区基本都是望风而降,甚至于发生了普通百姓列队欢迎清军来临的场景。
以那时候的局势来讲,满清一中国好像变成指可待的事儿。殊不知当清军进到江南以后,情形却彻底不一样了。从大城市到农村,清军都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激烈对抗。各界反清势力轰然而起,一度成功地住了清军南进的脚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小江阴县城在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等的带领下,成功地抵御了清军长达八十一天的攻击,城破以后江阴军民全部以身殉国,壮烈的程度令清廷也为此惊叹不已。那么疑问来了,为啥清军南进时,北方地区没有发生多大反清势力,南方地区却拼命对抗呢?难道说是江北缺乏家国情怀吗?其实不是。
满清入关后,为了能使自己快速立于不败之地,就采用了一系列抚慰人心的措施。满清执政者对外部声称之所以会起兵进关是为了协助大明朝王朝平定“闯贼”。尽管这句话听上来有点儿自取其辱的感觉,但对已不知所措的北方地区士绅和老百姓而言,也只能信任清朝的“诚心”了,因而发生列队欢迎场景也是指望清朝能信守诺言。
加上清廷的怀柔新政让备受战争之苦的北方地区老百姓再次拥有稳定生活的期待,人心思定,因此
也就没有那么高的对抗。除此之外,在连续经历了政权更迭后,华北地区的人心早已是一片散沙,人们没办法产生一个一的目标,当然也就谈不上抗起抗清旗帜了。
当清军兵不血刃地攻破南京后,满清执政者感觉一天下早已彻底并不是难题了。因此便撕掉掩,施行了一些不得人心的新政,在其中最知名的当属剃发令。
满清执政者规定全国各地官民所有改剃头型,并明确提出了“留头没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实行宣传口号。从古至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敢损坏,孝之始也。”这类意识在心中是不可动摇的。
现如今清廷竟逼迫人们剃头发,这对那时候的绝大部分而言,基本都是万难接受的一件事情。原本就早已备受灭亡之耻的在剃发令的刺激下,总算完全爆发了。江南地域的抗清义军如雨后春笋四处不断涌现,反清的一工作把很多原本水火不兼容的多方势力团结一致到一起。
在南方地区反清主题活动的危害下,原本已投降清廷的大同市总兵姜瓖也抬起抗清旗帜,并指挥手底下义军快速攻占了晋西北、晋南的众多地域,与南方地区义军息息相通。
但是,姜瓖的抗清工作最后还是因为手底下的背叛而宣告失败。大同市城被清军攻克后,同城官员兵民被残,历史时间上把这一称之为“大同市之屠”。从姜瓖的举能够看得出,那时候北方地区也并不缺血性男儿。
另一方面,南方地区的抗清抗争最后也是以失败结束,其因素有很多方面。最让人感觉寒心的是,在南进的清军中,最残暴、最粗暴的并不是满人,反而是投降清廷的。这种望风而降的部队在与自已同胞们的拼中却表现得异常冷酷,确实是让人唏嘘不已。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