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做了什么事?为什么会被朱棣诛灭十族呢?
古时候最为严重的刑罚,莫过于株连之罪了,其中诛九族是最为严重的刑罚,几乎将一个人的直系旁系亲属全部光,但是还有这个更夸张的诛十族,而这个被诛十族的人是谁呢?他又是犯下了什么罪行呢?
我们都知道,古时候皇帝一般都把犯了罪的大臣诛九族,历史上被诛九族的人不少,但是明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臣却被诛了十族。他就是方孝孺,也是史上唯一一位。
方孝孺,字希直,号“缑城先生”,幼聪慧,6岁能诗,人奇其才。后拜宋濂为师,颇受宋濂器重。历任汉中府学教授,翰林侍讲,侍讲学士,后升任文学博士。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
后人对方孝孺的评价是极高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称其“天地正气”;黄宗羲说他是“有明诸儒之首”;胡适说他是“为殉道之了不起的人物”;郭沫若则说他“骨鲠千秋”。观方孝孺一生,其可敬可叹之处甚多,我也崇敬万分。然而,其“骨鲠之士”美名之余,亦透出其儒学之士的迂腐和固执之处。
方孝孺的仕途始于洪武皇帝朱元璋,他的才能,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经东阁大学士吴沉等人推荐之后,才引起朱元璋的注意。
据史料说,他当时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朱元璋之意。赐宴之时,朱元璋有意叫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结果方孝孺“正之而后坐”。朱元璋对其端庄举止和渊博学问,甚为满意,便有“后辅佐子孙之意”,并“厚礼遣回乡”。此后十年,方孝孺在家读书立说。
方孝孺后因人争讼受词连,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此时,还是朱元璋救了他,他在名录中见到方孝孺的名字,“特名释放”,后又被举荐,任建文帝的重要谋臣。
明史说:“凡国家大事,(建文帝)常命孝孺就坐前批答”。呵呵,好在朱元璋还一个好记性。否则,那里又有方孝孺在建文一朝的辉煌,又何来其被“株十族”的下场?人生之祸福,说不清。
建文初,方孝孺任翰林侍讲学士,又“值文渊阁”。无疑是建文帝的重要谋臣。朱棣“靖难”之时,方孝孺自然愤慨,“诏檄皆出其手”,以他之文采,写这种文章,一定是非常好看的。
但是,他在处理朱棣叛乱的过程中,却有着极大的失误。具体表现有三件事情
1、建文元年燕王反叛之时,建文帝以及方孝孺等人,并没有将朱棣放在眼里。以为燕王一隅之兵,要翻天是件天大的难事。良又有点迂腐的建文帝朱允炆甚至还给手下授了了一道奇特的口谕,不准任何人伤害他的叔父朱棣,以免背上叔父的名头,所以朱棣一路高歌,从来没有受过伤。
2、推荐了平叛的帅,他的好友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正是这个浑蛋,既打了败仗,又打开金川门迎贼。在此之前,已有人向建文帝李景隆有异志,但“帝雅信孝孺,遂不复疑,坐成开门之变,盖不免于误国云”(明姜清《姜氏秘史》)。等到最终方孝孺如梦初醒,强烈要求建文帝李景隆时,一切都为时已晚了。
3、三是朱棣军渡过长江,南京危在旦夕之时,方孝孺又支了一个最臭的招儿。方孝孺力主守城,以待援兵。他甚至说:“即事不济,当死社稷”,居然要让皇帝以死酬志。可见迂腐之极。结果就是李景隆开门迎接朱棣,建文帝大火中不知所踪。
燕王朱棣攻入南京,文武百官都投降,唯有方孝孺不降,燕王命他写榜文诏告天下说:“燕王为保护明朝江山而攻入南京城。”方孝孺写的却是“燕贼篡位。”燕王大怒问:“你不怕灭九族吗?”方孝孺答:“灭十族又如何?”燕王听罢大怒说:“好!我就灭你十族。”但转念一想,只有九族,哪有十族,想来想去,他有老师学生,就算上一族吧!结果牵连无数,共八百人,是历史上最大的之一。
方孝儒宁死不屈的高尚情,受到人们的尊敬。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