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到底有多赚钱 看看他们骂人就知道了
今天为什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时候,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是中国封建的一个“怪物群体”,先生称其为“半个女人”。由于受了阉割,生理上的缺陷使心理也随之变化,自卑自怨而导致心灵扭曲,往往故意做些出格的坏事。历史上,除了像巨赵高、魏忠贤、刘瑾等祸国殃民的大无恶不作外。有些虽“名不见经传”,却因能接近皇帝太后,偶尔逮着机会,也能“见机使坏”。其中“奉旨骂人”就是明显的例证。
清朝时期,有些官员犯了某种错误,或触犯了皇帝、太后,又够不上犯罪的,朝廷就会给予一种特定的处罚,叫“申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严厉批评。凡外地官员犯错,受到“谕旨申斥”者,由督抚等地方大员宣示。在京城的官员,不管职位高低,“申斥”一律由执行。先由皇帝或皇太后将要训斥的内容大致说一遍,然后由去“代言”。
捞到此美差的“大权在手”,可以“酌情处理”,斥骂方面可轻可重。“余地”特大,这就要看挨训者自己“懂号不懂号”了。“懂号”的,送上足够的“打点费”,“敬请关照”,就可以使自己少挨点羞辱嘲弄,祖宗八代少挨点骂。
代皇帝太后骂人可谓刁钻古怪,五花八门,一是无骂,清朝末年,初设立邮传部,其主要尚书张百熙和侍郎唐绍仪不和,争权夺利,互相攻击,闹得不可开交,各自不断向朝廷打小报告。朝廷被他们惹烦了,干脆来个“王八四十龟四十”,两人“均着传旨申斥”。世故圆滑的唐绍仪得到消息,马上给传旨送了400两银子,又说了一大堆奉承话。宣旨时,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一下也没骂,最后只说:“皇上说啦,你以后办事要小心呀,下去!”
第二就是全骂,尚书张百熙就不同了,他自恃资格老,瞧不起。根本“不尿他那一壶”,一分钱也不送,看你这奴才有什么把戏玩。结果,跪听宣旨时被咬牙切齿顿足痛骂,直骂得祖宗翻身,狗血喷头。张百熙义愤填膺又不得不,只能老老实实听骂,不敢吭声。骂过瘾了,最后说:“皇上说啦,你以后再要无事生非,非狠狠治你不可,什么东西!混账,下去!”
就这样。俩人同样受申斥,内容、态度、轻重完全不同。人们称后者为“全骂申斥”。张百熙被羞辱得当场痛哭,叩首“谢恩”时浑身战栗,“面无人色”,未几,“忧愤成疾,一命归天”。
第三是半骂,三十三年(1907)十月,光绪帝和太后前后一相继病死,照例在19天内,各部门各官员一律不得呈递封奏。有个翰林院编修刘廷荣,不知搭错了哪根筋,竟然忘了禁忌,斗胆递了一封奏折。朝廷震怒,着“传旨申斥”。老刘是个穷官,标准的工薪阶层,没有“灰色收入”,行不起贿,为了不受侮辱,想方设法凑了200两银子,送给传旨做“润嘴费”,请求公公“嘴下留情”。嫌少,但知他“尽力了”,就“减一等”处理,来个“半骂申斥”,训斥之后说了句“混账下去”!少了“”三个字,算是“打五折优惠”。可怜刘廷荣从此落了个“刘半骂”的倒霉绰号,哭笑不得。
由此可见,当时不管你多大的官,多高贵的身份,对皇帝身边的“狗”是不可轻易得罪的。否则,一旦逮住机会,他变成主人你变成奴才,就要让你好好尝尝什么是受屈辱,什么叫“奴才味”。
宁惹君子不惹小人,古今一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