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喝酒仪式来说,在汉末有哪两种最有代表性的表现?
汉末三国时期的饮品方面,我们不得不提到酒。话说现在我们出去和朋友喝酒,偶尔也会有劝酒现象。另外那时候,喝酒还有很多所谓的规矩和讲究。简单来说,在汉末三国时期,袁绍集团的喝酒仪式最好笑。对于喝酒仪式来说,在汉末有两种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分别称为“三雅之爵”和“避暑之饮”。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不要命的喝酒形式
我们先说刘表的“三雅之爵”。话说荆州牧的刘表割据“南土”,当地刘氏子弟和各大宗族非常骄贵,这些无所事事的大族们都很喜欢喝酒,从而创立了三种“酒缸”。最大的酒缸叫伯雅,中间那么大的叫中雅,小的叫季雅。其中伯雅容积为七升,中雅六升,季雅五升。每次聚会,大家的目标就是一起“玩游戏”,最终所有人要把这三缸酒全都喝完,除非大家全都醉倒。
如果我怕喝多,能不能装醉?对不起,这种喝酒仪式为了防止你装醉,在每次游戏时都会被一个大针,凡是有人醉倒在地,人们会用这个大针扎一下喝醉的人,这是为了确保你醉到极致。要是这个针生锈了,会不会有破伤风危险呢?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很搞笑的袁绍的“避暑之饮”。献帝来到许都后,为了与袁绍方面打好关系,曾经派遣一个叫刘松的人为使节前往袁绍处慰问。刘松来到冀州后,恰好是三伏天儿,面对袁绍集团的招待,他们从白天喝到夜里,所有人喝到“极醉”,如此不要命的喝酒形式被他们美其名曰“避暑”。咱们也不知道他们是为了喝凉酒避暑还是喝醉了就不知道热了,咱也不敢问。
这两种汉末的喝酒形式,被称为“三雅之爵”和“避暑之饮”。
二:曹的禁酒令
酿酒费粮食,这是众所周知的。在面对汉末三国农业退步的大环境下,很多君主都采用禁酒令的形式维持粮食平衡。其中不乏曹和刘备二人。
曹曾经以制度形式禁酒,这在当时颇受抵触,其中孔融还因此嘲笑曹。原本嗜酒成性的人,突然之间不让喝酒怎能立刻戒断?最终,嗜酒之人纷纷偷偷私自酿酒或从“黑市”买酒喝。当时的人为了逃避检查,给浊酒起名为“贤者”,给清酒起名为“圣人”,也算是一种“黑话”了。曹面对这种情况,甚至派出校事顺便监察大臣们喝酒的情况。
根据《徐邈传》记载,魏国建立的时候,徐邈担任尚书郎,当时曹要求禁酒,徐邈却熟视无睹,私自酿酒大醉后被校事发现。这个校事很够意思,还提点一下徐邈,并不想立刻告知曹。但徐邈喝多了对校事表示自己是“中圣人”,也就是明目张胆地告诉校事自己就是喝醉了。
校事无奈下跟曹打小报告后,曹非常生气,最后还是在鲜于辅的劝谏下,徐邈才被特赦。
刘备入成都后曾经实行了非常严格的禁酒令,最终也被简雍智慧的让刘备解除禁酒令。
三:和孙权喝酒就是在玩命
孙权和他孙子孙皓都酷爱饮酒。尤其是孙权时期,很多大臣为反对和孙权一起喝的酩酊大醉而做的事情也总让人啼笑皆非。
孙权曾经在武昌时,在钓台这个地方宴会大臣。孙权喝的大醉并让人向各位重臣的身上洒水让大家清醒,孙权表示,今天大家不醉不归,喝醉的标准是要醉倒在这钓台上才算完事!
孙权嗜酒大家都知道,但孙权经常让大臣们和他一起不要命地喝,这就引起了大臣们的反抗。东吴重臣虞翻曾参加孙权称王的宴会。酒过三巡后,孙权起身来到虞翻面前想要和他一起喝,但虞翻突然装醉倒地不起,孙权无奈打算转移目标。孙权刚转身找人,虞翻立刻就坐起来了。虞翻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无声的抵抗,孙权看到后火冒三丈抽出剑打算死虞翻。
不过还好,孙权最后终于知道自省并下令,自己酒后说的话,全不算数。
孙皓完美地继承了他的嗜酒性。甚至有一段时间,孙皓每天都宴请群臣,无论大臣们能不能喝,一律要喝完七升酒。很多大臣最后得没办法了,在宴会之时纷纷都不喝入嘴中,想方设法偷偷浇在地上。
东吴著名“数学家”王蕃,曾在孙皓的酒席上饮酒辄醉,孙皓疑心王蕃不愿意跟自己喝就让人把王蕃拉出去醒酒。很快王蕃就请求归席,但还是没有完全醒酒。王蕃这人是一个有威严的人,虽然他没有醒酒,但行为举止即使在酒后也和正常人差不多。这进一步让孙皓误认为是王蕃不想和自己喝。于是在误会和疑心下,孙皓将王蕃害。
不过有学者指出,这些喝酒的奇怪规矩,和君主醉酒以后的残作为,都是群臣惯的。甚至是为了借机酒席讨君主欢心,或者是借酒席排除异己。正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