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时期迎来唐朝中兴,背后有什么因素?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战争后,唐王朝终于成功平定了叛乱,可昔大唐盛世的景象却早已不复存在。此后的几任唐朝皇帝也都曾试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兴,但结局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到了唐德宗执政时期,“安史之乱”的阴霾总算是逐渐从人们心中淡去。唐德宗认为中兴帝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便对那些不肯听命于朝廷的藩镇发动战争。然而由于事先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结果削藩战争演变成了一场灾难,大唐王朝险些在唐德宗手中覆亡。

  后来经过谈判,唐朝中央与几个交战的藩镇终于达成妥协,中央承认交战藩镇的半地位,藩镇则在名义上听命于中央,双方各自罢兵。

image.png

  削藩战争失利后,唐德宗开始变得意志消沉,这倒不是因为他没有了雄心壮志,而是当时唐朝的形势确实非常令人感到失望:在河北、山东等地是实力强大到足以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各个藩镇;北部是态度捉摸不定的游牧民族回纥(788年后称“回鹘”);西部是对唐朝虎视眈眈的吐蕃;西南是吐蕃不谱的藩属国南诏。唐王朝正处在被强敌环绕的艰难境地之中。

  贞元三年(787年),新上任的宰相李泌提出了一项意义重大的全盘战略。李泌认为,唐朝当下处境虽然非常艰难,但只要调整好战略步骤,实现帝国中兴的梦想也并非不可能。李泌指出在当时的形势下,河北、山东等地的藩镇虽骄横跋扈,但他们的企图只是想保持半地位,所以不急于解决;回纥骑兵实力强劲,应当尽力争取成为盟友;吐蕃与唐朝已有深仇大恨,且吐蕃人反复无常,所以是当前的首要敌人;南诏虽是吐蕃藩属国,但长期受吐蕃压制,苦不堪言,早想与吐蕃分道扬镳了。

  李泌提出的战略构想就是与回纥、南诏、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天竺(印度)结成同盟,对吐蕃实现合围。如此一来就可以逐步耗光吐蕃的国力,使其不攻自破。这种争取外部盟友对敌国形成战略合围的思想在当时也算得上是树一帜了。

  唐德宗早年曾受到回纥人的侮辱,所以他本能上想拒绝与回纥联盟之事。然而在这一战略中,与回纥联盟是最重要的一环。最终在李泌的坚持并以辞职相要挟的情况下,唐德宗终于放下面子答应结盟。

  788年,在李泌的主持下,唐朝与回纥签订重大合作盟约,史称“贞元之盟”。盟约中规定:回纥可汗为儿,唐朝皇帝为父。作为回报唐朝允许与回纥开展丝绸换马匹贸易。此外,唐德宗的女儿咸安公主远嫁给回纥可汗。

  794年,南诏也宣布奉唐朝为宗主国,并与唐军联合攻击吐蕃。李泌当年提出的战略构想中还有联合黑衣大食、天竺,不过与这两国的结盟计划从来没有被付诸实施。但仅仅与回纥、南诏的结盟关系就已经使吐蕃感到“压力山大”了。最终吐蕃人放弃了与唐朝战争的战争,而是将重心都放到了国内。

  805年,唐宪宗登基称帝。由于外部环境稳定再加上唐德宗执政后期积攒下了一笔不小的财富,唐王朝面临着自“安史之乱”结束后的最好局面。在这一背景下,唐宪宗一边重振朝纲,一边平定诸藩,为大唐帝国开创了著名的“元和中兴”局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小到一个家族,大到一个国家,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