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是中国特有工艺美术之一,扬州漆器有多悠久的历史?

  漆器是中国特种工艺美术之一。扬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水陆交通的枢纽,东南地区,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埠。扬州漆器有着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与扬州的历史几乎同时形成。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兴旺于秦汉,鼎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清代扬州梁福盛漆器扬州漆器历史悠久,颇负盛名,相传战国时期就已生产,到了西汉,漆器更是引人注目,品类非常丰富,至明清两代,扬州周百宝嵌、卢葵生八宝灰和江千里螺钿等漆器,皆为世人所熟知。清末民初扬州梁福盛漆器名声远扬。

image.png

  战国

  据史载,扬州漆器在战国时期就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国家博物馆收了大量战国时期扬州的漆器。1967年,扬州邗江西湖乡战国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圆盘(现陈列于扬州博物馆),直径40公分,以木制卷胚作内胎,髹朱红漆,用黑漆彩绘云水飞禽纹样,色彩鲜艳,画面清晰,很能体现当时较高的制作工艺水平。

  汉代

  汉代扬州漆器的代表作:三足奁和七子盒汉代漆器生产不仅规模大、品种多,而且技艺精湛、水平高超。

  唐代

  唐代扬州漆器是贡品和出口的抢手货唐代扬州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发达城市和重要对外埠,为东南沿海的都会,常住外国人就达数千。经济繁荣,巧匠云集,手工业相当发达,彩绘、剔红(雕漆)、夹紵脱胎和金银脱等漆器制作愈益精细,螺钿镶嵌工艺亦具有很高水平。漆器被列为扬州二十四种贡品之一。

  唐天宝十二年(753),扬州大明寺主持鉴东渡本,携带物品中有漆盒、漆盘等漆器几十件。1980年回国巡展的鉴宝像,就是唐代漆器工艺中的夹紵胎塑像,供奉在本奈良唐招提寺。该像高84厘米,因以人为模型制作,所以造型与人非常相似,线条也非常简练。

  在本唐招提寺中,还供奉着一尊卢舍那佛坐像,高一丈二尺四寸,用竹胎夹紵髹漆而成。在卢舍那佛像右首的“药师立像”和左首的“千手观音菩萨像”,采用木胎漆制作而成。这三尊漆制佛像被本奉为国宝。扬州漆器技艺对本、韩国、等东方国家的髹漆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image.png

  唐代,镶嵌工艺非常流行。白居易的《素瓶谣》诗中写道“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织成布障银屏风,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镶玲珑。”唐人传奇名篇《霍小玉传》中,亦有“斑犀钿花盒子,方圆一寸余”的描写,可见屏风的华丽和犀牛角镶嵌盒子的小巧精致。从诗词和传奇中可以看出,唐代镶嵌工艺的高超与精美。

  宋元

  多彩的宋元漆器新产品宋元两代,扬州漆器在继承传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雕漆工艺水平有所提高,由最初的剔红发展为剔黄、剔绿、剔彩等多种手法。张应文《德秘》论雕刻条评:“宋人雕红漆器,宫中所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峰不露,用朱及鲜,漆极坚厚而无敲,所刻山水楼阁人物,皆俨若图画为佳绝耳。”故宫博物院有“张成”款剔红观瀑图圆盒、剔红花卉圆盘和“杨茂”款剔红山水八方盘、剔红花卉渣斗。宋代扬州的髹漆雕刻艺术有代表性的记载为漆制弓臂。

  据《江都县志》记载:“宋开宝乙亥至宣和辛丑,先后一百四十七年,贮弓挺直,宛然如新,而胶漆不脱,可谓异矣,此良弓也。”元代出现了“软螺钿”这一新的工艺品种,选用的螺钿片逐渐向薄而透明的方向发展,如黄大成《髹饰录》中有所谓“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

  软螺钿的出现,使得漆器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1966年在北京元代遗址中发现一件直径约37公分软螺钿漆盘(扬州制),盘心用螺片嵌成一幅以广寒宫为背景的嫦娥奔月图,漆盘虽已残破,但林木蓊郁,楼阁重叠,色彩绚丽,极为精美。扬州软螺钿工艺的出现,代表着镶嵌技艺的极大提高,同时也为明代精湛的点螺漆器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明代

  集大成的明清漆器明清两代,扬州漆器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全国漆器的制作中心,漆器作坊林立,品种繁多,规模庞大。据不完全计,全市漆器作坊近四十家。用漆器命名的街巷即有“漆货巷”、“罗甸(螺钿)巷”、“大描金巷”、“小描金巷”等十余条。从原料销售、生产制作到整套经营,形成一条以漆器为产业的街坊。两淮盐政还设有专门的漆作,大量承制宫廷各种器皿、家具和建筑装修工程。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