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灭亡后,还用ldquo;崇祯rdquo;年号长达两百余年,是为什么?

  你的了解明朝灭亡之后,为何仍然沿用“崇祯年号长达两百余年吗?为什么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冬,皇太极率兵十二万亲征(“丙子胡乱”),被围困于南汉山城的仁祖投降,史称“丁丑下城”。而在和清朝订立的合约中,便包括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并断绝和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当然也不再被允许使用明朝皇帝年号,而要改用清朝年号。

image.png

  国仇:“丁丑下城”被认为是历史上的耻辱事件

  清军凭借庞大的军事实力,虽然成功迫使投降,但君臣从内心非但没有认同,反而认为“丁丑下城”是历史上的耻辱事件。

  要知道,一直都是以“小中华”自居的,如今沦为清朝的藩属国,这令上下极为痛心疾首,再加上经济上的掠夺、上的欺压和文化上的差异,使得始终有着一股极为浓烈的思明反清浪潮,而这种更是长期成为了主流。

  即使在明朝灭亡之后,上下依旧视清朝为“羊夷狄”,私下里称清朝皇帝为“胡皇”,称清朝的使者为“虏使”。尤其是在葬礼和祭祀中,上下更是一贯反对使用清朝年号,而一直用着明朝年号,一旦有人使用清朝年号,便会被人骂做“家贼”。

  除了暗中的无声对抗之外,方面更是进行过公开的反抗,孝宗李淏(1649年-1659年在位)直接便以光复大明为己任,而且不单单是说说而已,曾意图联合南明、本一起“反清复明”,更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备战,可惜最终未能成行。

  而到了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更是玩了一票大的,3月19这天竟然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而祭祀的对象便是60年前殉国的大明皇帝崇祯,祭文的开篇便是,“崇祯七十七年岁次甲申庚子朔十九戊午,国王臣李焞,敢昭告于大明毅宗烈皇帝……”而在祭祀活动之后,肃宗竟然又命人在汉城府筑了一座“大报坛”,并表示要年年祭祀。

image.png

  此后,到了肃宗的英祖在位时,更是直接将崇祯皇帝和洪武皇帝的神位请进了“大报坛”,使“皇朝之月,复照于朝宗之邦”,而这座大报坛自此便成为了君臣表达对明朝皇帝感恩、怀念之情的场所,直到1908年被本人拆毁。

  家恨:部分臣民对清朝充满了怨恨

  为了确保侧翼安全,后金(清朝)曾先后两次大举进攻,第一次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的“丁卯胡乱”,第二次便是前文所说的“丙子胡乱”。而在这两次战争中,不少臣民死于清军手中,这导致不少人对清朝怀有着深深的仇恨,这也是民间使用“崇祯”年号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仇恨下,甚至有大臣公然反对使用清朝年号。例如仁祖朝的金光炫,按照规矩大臣上疏时是要采用清朝年号的,毕竟这算是公开场合,然而金光炫因父亲死于清军之手,便坚持不肯使用清朝年号,虽然他也没有采用“崇祯”年号,但却只使用了干支。然而即使如此,君臣却对此表示了默认,即使金光炫此后因事触怒了仁祖,仁祖也并未对此深究。

  而在肃宗三十九年(1713年),画师在为肃宗画像后,肃宗竟然特意吩咐,在纪年处“当以崇祯后几年书之”,而在的官方史书《仁祖实录》中,更是在明朝灭亡以前(即1644年以前)均使用“崇祯”年号,而即使明朝灭亡以后,也仍然未使用名义上的宗主国清朝的年号。这一习惯直到编修《景宗实录》时才改用清朝年号。

  公开场合尚且如此,民间抵抗之激烈可想而知,当时民间便流传着“虽无书清国年号者”。例如纯祖三年(1803)时,忠清道怀德县知县姜世靖在主持地方祭祀时,将祭文中的“崇祯”年号改为“嘉庆”年号,结果激起民愤,以儒生李近源为首的七百多人上疏强烈,姜世靖最终被贬。

image.png

  清朝作为名义上的宗主国,每年都要“颁朔”,也就是赐予历书,以便其使用。然而人在使用的时候,却故意将清朝年号涂掉,反而在旁边书写上明朝年号。文人在记载此事时所提到的年号是“大明永历二百二十九年”(1875),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了十九世纪后期。

  由此可见,由于清朝对的入侵,导致大量军民死于战乱,亲人的去世使得这些军民始终对清朝饱含怨恨,他们从内心对清朝怀有一种抵触。

  如上所述,由于历史上明朝与的关系极为亲近,不仅从未侵犯过的,甚至多次挽救了的治,因此当清朝通过武力迫使投降后,在这种“国仇家恨”的刺激下,上下始终对清朝怀有一种敌意,而对明朝充满了思念之情。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