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举人rdquo;在古时候是个什么概念?考中的难度究竟有多大?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看尽长安花”,在士、农、工、商等级观念非常森严的古时候,寒门学子能“中举”那绝对是鲤鱼跳龙门,无数人的梦想,那么在古时候“举人”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今天什么学历,和研究生又如何?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回答这个问题问题前,先给大家讲讲古时候的科举考试的情况。在古时候封建,隋朝开创科举制度以来,寒门学子也得以读书考试翻身,再也不是隋朝之前世家大族林立把持朝政的情况,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虽然给了寒门学子一条进入贵族的道路,但古时候的“书”并不是那么好“读”的,古时候学子考试甚至中举必须要经过朝廷层层选拔,其成功率令人折舌,与现代相,我只能说现代的学生太幸福了。
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条件等原因,并不是家家户户都能读得起书,近乎一半以上的人连学校门都没进过,还有一半的人还有幸进入私塾学学三字经、千字文,进入私塾的这一半人绝大多数人也只是求个识字而已,只有极少部门出类拔萃的少年才能考过童试,成为童生,大概为百分之五十。
别看这100个里面能过50个概率还挺大,但是这仅仅是科举考试的第一步啊,科举考试要过第二关考秀才那是考大学本科难多了,秀才考试也叫乡试,一般是三年一次,有时候视情况开恩科,总的来说一般是五年三次。
乡试考场一般设在县里,每次考试每县都有不多固定的名额,一个大写的县才15个、中小县5到10个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在古时候要中个秀才,就必须在高考的时候进入前十五名。
我们可以看,这个指标可以说录取研究生的例还低,哪个县乡试的人数会没有数百个呢?可以说乡试考过的秀才基本上就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了。
秀才我们在电视里面可以随意看到,但是能考上举人的实凤毛麟角。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考了一辈子科举,连秀才都没考上,更别说举人,而我们中学学过的文章《范进中举》到了50多岁受主考官怜悯,给他点了个秀才,但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却疯了,可见这中举的给人的冲击有多大,中举有多么的不容易。
据历史记载,明朝科举考试最为严格,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每个省录取的举人不会超过100人,全国录取的总人数也就是1500个左右。这个录取例远低于现在研究生考试的录取例,如果是高考,那得进入全省前100名才有机会,几乎能考上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了,因此可以看出考上举人得有多难。
虽然说古时候的人口数量远不上现在,但参加科举乡试的录取率还是要远远低于现在硕士研究生考试录取例,甚至博士生录取例还低,可见在古时候的寒门学子能考上举人的好难。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