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作为古时候特有的教育形式,它在宋元明清有何发展?

  书院是中国古时候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的收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在宋元明清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为官学之外最主要的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式。

image.png

  书院教育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很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形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书院教育传所包蕴的丰富内涵,是中国教育的宝贵历史财产。

  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北宋初期,乱世渐平,安定,朝廷虽多褒奖文事,却又无力广设州县学校,故“士子病无所学,往往相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书院由此进入兴盛阶段。

  正如南宋学者吕祖谦在《鹿洞书院记》中所称:“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镐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此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

  书院的兴起,一方面满足了广大士子读书求学的愿望;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朝廷尚文治而又教力不足的矛盾,为朝廷培养了大批文治人材,因而尤得的赞助和鼓励。

  北宋景、庆历以后,至北宋末年,随着朝廷历次大规模兴学,官办的州县学校渐起,书院沦入沉寂,达百年之久。

image.png

  南宋书院教育的复兴,大体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由程朱理学的发展促成。理学奠基于北宋,成熟于南宋,在南宋几起几落,虽曾几度占据太学讲席,但屡遭朝中权贵排抑。为了专研学术,讲明义理之学,并广泛传播自己的思想,扩大影响,积极发展书院教育,创办书院、宣讲性理,并以书院为论坛,争鸣学术,指论朝政。

  诸如: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吕祖谦、德秀、魏了翁、胡宏、张杖等著名的理学家,都是积极创办和推进书院教育的代表人物。

  其二,南宋官学虽有国家资助经费,但往往流于形式,失其教学之实,士子游学,“非图啜以给朝夕,则假衣冠以诳流俗”,“迂阔于事,无补于时”。官学的不振,自然造成文化教育领域的空荒,而具有较高教学质量、形式灵活、学风生动的书院,便得到土子的青睐,获得较大的发展余地。

  其三,科举制度的,导致士学风气的堕落,一些志趣高洁、仰慕圣学的学者厌恶仕禄功利之学。而书院提倡高风气节、不为功名利禄折腰、自由讲学,专研学问,推崇修己至诚之道,与的官学形成鲜明对照,故尔被一大批文化素养较高的士子所敬慕。

  此外,禅林的影响和南宋印刷术的持续发展,也为书院振兴提供了客观有利的条件。

  宋代书院的特点:

image.png

  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2、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

  3、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师生眼界开阔;“书院聚四方之俊秀,非仅取才于一域。”

  4、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师“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

  5、师生关系融洽。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