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为什么在登基不久后,就下令迁都洛阳?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为什么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隋炀帝杨广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正式登基继承皇位,成为隋朝历史上第二位皇帝。继他上位仅过了一年,隋炀帝便下令大规模兴建新的洛阳城,并在建好后迁都洛阳。此诏令一下,便有一百余万的工匠民夫就投入这个大型工程。无论是各种上等物料,还是琳琅满目的美石,都被运进洛阳城内,悉数投入这一项浩大工程中。

  从修建到完成,新洛阳城所耗费的物材不计其数,千万无故百姓沦为满足帝皇私欲的亡魂,民间对此更是怨声载道。那么,明知难为却又为之的初登基不久的隋炀帝,究竟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愿,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去营建新的洛阳城,并使其取代长安,成为隋朝新的中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其一,锐意改革的需要,使得隋炀帝不得不建新都

  在当时,隋炀帝刚刚登基不久,其治基础尚且不稳定,并深受朝堂割据势力的,即关陇集团的局限。而要打破这种局限性,将大权回笼,就必须建立一个更为庞大完备的治基础。所以,隋炀帝需要采取一系列举措,来关陇集团的既得利益,一步步瓦解他们的根基。首先,在人事上,隋炀帝大搞“掺沙子”。换言之,就是在机构当中,大量地起用江南人士和关东人士,一步步削弱关陇集团的依附力量;其次,隋炀帝进行了爵位和勋官改革,从上破除关陇集团的特权,给予关陇集团强力一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迁都。即用地域划清隋朝政权与守旧势力的界限,进行地理上的隔绝。因此,洛阳就顺势成了隋炀帝的最佳新都地点。

  说搬就搬!隋炀帝立马下了这样一道诏书:“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在诏书中,隋炀帝借用高祖当年夸赞洛阳的一句话,向天下子民阐明洛阳是天下最好的地方,好,交通也非常方便,明确表示迁都一举势在必行。此外,隋炀帝还表示,当年高祖也曾想迁都洛阳,只不过未来得及实现罢了。所以现在自己就是在继承父亲当年的遗志。总而言之,于情于理,迁都都是可行的。

image.png

  所以,第二年,就出现了我们开头所提的百万人投身建立新都重大工程的这一幕。新都建立,这也意味着原来的汉魏洛阳城就被放弃了。虽是可惜,但又不得不为之。其实,隋炀帝建立的新都,还有一个目的,是啥呢?

  粮是重中之重

  正所谓,兵马未行,粮先动。所以,粮在古时候,其重要性我们便可窥知一二。在建立新都的过程中,隋炀帝还下令建造储粮的粮窖回洛仓。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时隋炀帝已经意识到,中国的经济中心已开始向南方转移了。因此,与建立新洛阳并行的,还有另外一个更加宏大的工程,那便是开通隋唐大运河。众所周知,隋唐大运河沟通了长江水系和黄河流域,并将洛阳揽入其内,使其成为了水系的中心枢纽,战略重要性与俱增。

  而隋炀帝修建隋唐大运河的目的,就是要疏通中国的、经济中心,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方便南粮北运,更好地控制南方经济中心会稽。而经济重心在南宋之时就已经完成南移了,但是中国的中心,还停留在北方,粮食产地与首都分离,这是朝代生存大忌。那么,这一地域矛盾应该如何协调呢?

  按照当时的情况,用陆路运输粮食到北方的方式肯定是划不来的。因为在古时候,陆路运输是个费效很差的运输方式,只有水运,才是最佳的途径。于是,隋炀帝开始修建大运河,把南方和河北地区的粮食悉数调送到洛阳来,而后用巨型储粮回洛仓保存。

image.png

  你可别听它是一个粮仓就不屑,它可大得不得了。回洛仓东西长一千米,南北宽300米,总的面积相当于现在50个标准足球场,是隋炀帝置于洛阳周边的“国家粮仓”,能为城内的皇室和百姓粮食。据考古发现,回洛仓内的各个仓窖的大小基本一致,窖外径约17米,内径10米,深10米,规模巨大。每个仓窖可储50万斤左右的粮食。 在当时,像这样巨大的粮窖,就有700多个,也就是说整个仓城的储粮总数可达3.55亿斤。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就开始向南方转移了,而大运河的修建,完美地沟通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其意义是非凡的,是极具战略前瞻性的。尽管这个工程非常浩大,劳民伤财,给当时的民众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它极大地促进了后世经济的繁荣发展,在其修筑成功的后五百余年里,成为了沟通隋唐南北方的重要、经济、文化纽带。因此,它的历史意义,我们也是不可小觑的。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