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守宫砂既然没有效果 古人为什么还沿用千年之久

  大家好,这里是为什么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时候守宫砂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守宫砂”的书面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名臣张华所成《博物志》,也就是说,这种用以验证女子贞节的药物,最起码存在了千余年的历史。古时候女婴出生后不久,父母就会在其手臂上标印“守宫砂”,伴随其长大。在成婚之前,这种鲜红的印记会一直存在,毫不褪色。直到女子成婚或者初尝云雨以后,这个印记就会消失不见。

image.png

  除了《博物志》,李时珍在《本纲目》中,也对这种神奇的药物有过相关记载:

  守宫喜缘篱壁间,以朱饲之,满三斤,干末以涂女人身,有交接事,便脱;不尔,如赤志,故名守宫。

  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守宫砂”虽然有着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中和而消失的科学道理,但因为选用原料、使用方法乃至中和情况的不同,会严重影响“守宫砂”的实际验证效果。也就是说,用“守宫砂”来要求女子守身如玉,基本不现实或者根本作用。所以,自“守宫砂”出现以来,历朝历代因为“守宫砂”失效或者错误验证导致的冤案、错案非常之多。

  既然如此,“守宫砂”为何还会被沿用千余年的历史,乃至到近代依然有着少女点缀“守宫砂”以验证贞节的现象?

  其实,并非古人对此有着错误坚持或者愚昧认识,如果了解了“守宫砂”对于古时候女性的正约束作用,你或许就会感叹古人的巅峰智慧。

image.png

  在封建皇权中,女性地位地下,一直以男性附属品或者私有财产的形象存在,别说封建帝王能够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上层勋贵能够拥有妻妾成群,就连稍微有点经济实力的中产家庭也能完成有妻有妾有丫环的标准配置。一个男性坐拥如此多的女性资源,“喜当”的惊喜和“隔壁老王”的意外情况,就成为男性主要的防范所在。

  古之刑律、家法固然严苛,但用此来约束人之天性、生理需求,效果实则并不明显或者几无作用。所以,在严格的法律层面约束以外,古之文人们还专门创设了一整套专门用来约束女性贞节、守的传伦理道德。什么“三从四德”、“七出之条”;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尤其是宋朝出现“程朱理学”,用“灭人欲存天理”的核心理论,将对女性的约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image.png

  在这种传伦理道德的约束下,女性失贞不光是个人问题,而是关系整个家族乃至整个风气的严重事件。除了整个家族、的严重谴责,还有令人发指的严苛惩治手段,对于女性的威慑力绝对不容小觑。

  所以,也不知道哪位高人研究出了“守宫砂”这个对于用以验证女性贞节的药物,将女性牢牢控制了一千多年。

image.png

  “守宫砂”到底会不会在女性初尝禁果以后消失,谁也不能给出精准的回答,可也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反倒给女性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心理压力,让女性在这种心理暗示下严格遵守传伦理道德,不敢越雷池一步。

  所以,“守宫砂”的正作用并不在于能否精准验证女性的贞节,而在于能让女性始终保持着敬畏廉耻之心,保持着思想警示,在男女之间未成事实之前就因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终止行为。

  参考资料:《博物志》、《本纲目》、《揭开“守宫砂”之谜》、《“守宫砂”的科学分析》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