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如何解决清朝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的?存在什么隐患?
对清朝王位继承问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为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清代漫长的奋斗史中,有光辉的时刻,也有危机阶段,有励精图治的皇帝,更有软弱无力的帝王。三藩之乱、南明政权、黄河水患、边疆动荡等等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将清朝治推向了困境,考验着为政者的智慧。但其实,还有一个难题,它并不明显,却多次险些让清朝承受巨大灾难,这就是“王位如何继承”。
不信我们来看。
清代的奠基者是努尔哈赤,他一建州,征服女,开辟出后金政权。
原民族并不刻意追求宗法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但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能征战,立功颇多,有原武士之称,因此很早就被视为储君。可是很不幸,在受到兄弟与大臣们的联手以后,被父亲幽禁。
褚英死后,代是当之无愧的人选。但是由于卷进“宠爱小妾,苛待”事件,激怒努尔哈赤,终于失去了储君之位。
在这以后,后金再也没有确立继承人。直到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局势一度非常紧张:
大福晋阿巴亥,手下有三个,21岁的阿济格,14岁的多尔衮,12岁的多铎。她完全可以依嫡母之位,拥立上位。
二皇子代,虽然很早就被父亲否定,但是仍旧为旗主,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没有最大的可能争夺王位,最年长的身份也足够后金乱一乱。
最后是皇太极,他是母亲子,又非长子,看上去孤立无援,可实际上,多年经营早就自成一派。
诚然,阿巴亥最终被赐死,代也支持皇太极。但是没有制度规范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所谓“平稳过渡”全人的决策力。处理不好,动辄就会腥风血雨。
惊人相似的一幕,在皇太极时期再次重现。
1643年,皇太极去世,太过突然,没有立嗣。
虽然长子豪格当之无愧,但因为没有任何书面或口头证明,给了多尔衮可乘之机,于是,叔叔与侄子争起皇位。
在历史中,这样的场景数不胜数,但大都以血腥对抗收场,结局两败俱伤,折损自己国家的战斗力,更有甚者,还会始政权走向。
万幸,清朝初期这一批人,有野心、远见、更有耐心。他们愿意为了长远利益做出短暂让步,于是福临登基了。
虽然这回的结果也是好的,可并不代表是科学的,没有制度化的继承险些危及清朝。
顺治英年早逝,死前都小,无奈之下,幼年的玄烨继位。因为一切都还在“摇篮”中,也就没有酝酿出立储之祸。
或许,康熙窥透了先朝几次潜在危机。他在胤礽两岁时,便立为太子,从这里,清始走上继承制度化的道路,只是玄烨选择的,是太子制。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被兄弟与大臣们联合告发多项多项罪名,首次被废,太子制的弊端也快速展现:即,成为众矢之的。
胤礽死后,王朝再次陷入没有继承人的阶段,九子夺嫡就此引发。
雍正登基,反思到:自己青年的不幸,国家初期的威胁,有没有什么机智的办法可以避免?即可以立储立贤,也可以很好的保护住这个“贤”?
辗转反侧多,突然计上心头:
雍正元年,皇帝于乾清宫西暖阁召见了包括事务王大臣在内的朝廷命官,言道:
虽然现在皇子们都年幼,说立太子尚早。但是我答应了先帝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可以存有隐患。所以,我把对储君的意见先写下,放进正大光明牌匾背后,可能一放就是十几年,各位大臣你们知道就好。
随后,胤禛挽着最要好的十三弟允祥一起走到了秘匣子旁边。(这段刻画引自阎崇年的清史)
自1636皇太极称帝,困扰清代99年的问题,在第一位秘密立储选出的皇帝弘历登基得到解决。清代再也没有出现有关皇位继承人的血腥斗争。
平心而论,这个计策稳是稳,但也有个缺点:太稳了。
因为秘密,最终决定者只皇帝一人。这也就将满汉蒙八旗贵族以及文武百官的意见排除在外。遇到明智的帝王,当然有利于国家发展,但是赶上个冲动自大的,往往陷入断专行的困境。
清代是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时代,主要表现就是天子的决策力。军机处的设计,让军事政务都听皇帝决定;秘密立储则是把储君决定权全部交到天子手中。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