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时期皇帝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小皇帝为什么这么多
秦王嬴政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治者的正式称号。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最高治者的称呼。这是很多读者都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历朝历代中,东汉小皇帝多那是出了名的。根据本人粗略计,东汉十四位皇帝(包括前后少帝)中,除前少帝刘懿生卒年份不可考外,13位皇帝的即位平均年龄仅为12.3岁,其中即位时不满16岁的多达10位,占东汉皇帝的76.9%,远远低于朝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东汉小皇帝如此之多呢?个人认为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造成的。
原因之一:先帝寿命普遍较短
造成东汉皇帝即位年龄偏小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东汉皇帝的普遍寿命较短,前任皇帝过早去世,必然造成继任皇帝的年龄普遍偏小。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个人认为应该主要源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基因问题,东汉皇帝普遍寿命较短,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是大一王朝中最低的,除前少帝刘懿外,平均寿命仅为26.71岁,不仅远远低于西汉的37.67岁,同时也是大一王朝中唯一低于30岁的,13位皇帝中去世时不足40岁的多达10位,占东汉皇帝的76.9%,不足50岁的更是多达11人,占到了84.6%。如此多的短命皇帝,很难说没有基因方面的影响。
二是医疗落后,古时候由于医疗水平和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对于很多疾病根本没有办法医治,以至于现代的很多小病在古时候都成为了致命手。东汉的十四位皇帝之中,有多达6位皇帝因病去世,更有汉殇帝刘隆(不足1岁)和汉冲帝刘炳(2岁)夭折而亡,这不得不说与当时的医疗水平和条件有关。
三是权臣谋害,东汉的权臣干政现象极为严重,而一旦皇帝年岁渐长,逐渐脱离权臣的掌控,导致君臣关系紧张,便极有可能被权臣所。在东汉十四位皇帝之中,汉质帝刘便是被大将军梁冀所,而后少帝刘辩则是被董卓逼。
四是生活习惯,东汉外戚专权和宦官干政现象极为严重,而外戚为了专权巴不得皇帝不问政事,宦官为了干政又往往通过献媚俩固宠,结果便导致皇帝生活习惯极为糟糕,很多皇帝都沉迷玩乐,导致身体羸弱,再加上古时候皇帝生子年龄普遍偏小,而这又影响了后代的发育成长,结果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东汉末年哲学家仲长曾在《昌书》中提到,“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或疾病而构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才是皇帝寿命较短的主因,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对这种说法予以了肯定。
如上,由于以上四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东汉皇帝的寿命普遍偏短,而新帝年幼又导致了外戚专权和宦官干政现象的出现,结果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原因之二:外戚干政现象太严重
在东汉的十四位帝王之中,除了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和汉和帝刘肇四位皇帝为顺利即位之外,其余十位皇帝皆为外戚或宦官所立,这个例在大一王朝之中,无疑也是最低的。
从汉殇帝刘隆开始,此后东汉帝王便没有一个是不是被他人扶上皇位的。汉和帝刘肇去世后,本应由长子刘胜即位,但邓太后却认为刘胜因常年生怪病不适合即位,于是改立刚刚出生百天的刘隆为帝。而刘隆在位仅220天便夭折,邓太后于是又和兄长邓骘密谋立年仅12岁的刘祜为帝。
刘祜在位20年病逝,太后阎姬为把持朝政,在刘祜有的情况下,竟然与兄长阎显迎立北乡侯刘懿为帝,结果刘懿在位仅206天便病逝,接着宦官孙程等人死阎显兄弟,又迎立汉安帝的济阴王刘保为帝。刘保因是宦官迎立,于是便将朝中大权交于宦官,而宦官又与外戚梁氏勾结,再加上其子刘炳在位仅一年便夭折,结果便导致外戚梁冀崛起。
刘炳年仅三岁夭折后,大将军梁冀便拥立年仅七岁的刘为帝,后梁冀见刘年少聪慧,担心其未来夺权,便又将其死,改立仅14岁的刘志为帝。刘志在位期间,虽然解决了梁氏外戚,但由于其死后无子,于是皇后窦氏又与父亲窦武拥立仅10岁的刘宏为帝。
汉灵帝刘宏在位虽然长达22年,但其死后却留下遗诏要“废长立幼”,要亲信宦官、上军校尉蹇硕拥立次子刘协为帝,然而蹇硕却在和大将军何进的博弈中败北,大将军何进于是扶立刘辩即位。之后爆发“十常侍之乱”,董卓入京之后又废刘辩,改立刘协为帝。
如上,汉朝被拥立为帝的皇帝多达10位,占到了东汉皇帝的76.9%,而东汉外戚干政现象太过严重,而这些外戚为了持续掌权,自然希望拥立一些年岁较小、便于掌控的皇帝,而这也是造成东汉小皇帝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