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 期间为什么优秀的人才那么多
为什么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三国人才,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说起历史上人才大爆发的时代,那一定是汉末三国时期,从董卓乱政到晋朝一,总共7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的优秀人才数不胜数。
只《三国志》中有名有姓的就超过1000人,且不说三国,就算是袁绍、刘表、陶谦等势力下也是人才济济,也正因为如此,汉末三国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也是最生动的。
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70年里,都不会同时出现这么多人才。如果换到另外一个时代,如五代十国大时期,曹、孙权、刘备集团,任何一个集团都有一全国的能力。
正因为他们都拥有大量的人才,所以三个国家政权在初期都少有大的和军事失误,这才是三国保持了一种均势。到后期吴、蜀人才凋敝,以致于昏乱、军备不整、战略失误,结果蜀国仅两个月被魏所灭,吴国也旋即投降。
我们不禁有个疑惑,为什么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在这几十年里集中涌现?同样是在东汉,在桓灵二帝以前,尚看不到这种盛景。
乱世出英雄,这向来是不变的历史规律,一来是因为乱世之人有上进之心,二来乱世的人才有了用武之地,有了施展才干、建功立业的机会。正如汉武帝说李广那样,如果生活在高祖那个年代,万户侯岂足道哉!治世让很多人没有了建功的机会,治世会埋没很多人才。
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都知道,东汉是在宦官和外戚的斗争中走向灭亡,在后汉晚期,全国的士大夫阶层分成了三,除了宦官和外戚以外,还有一类人叫作“清流”,所谓的清流就是那些正直、刚正的官员名士。
当时的士大夫基本上都是都笼络于这三之下,有的人投宦官,有的人投外戚,有的两不沾,向清流拢。我们都知道,东汉桓、灵二帝时,发生了两次“锢之祸”,两次都是与宦官有关。
简单地来说,第一次是以陈蕃、李膺为首的清流集团向宦官集团发难,第二次是以窦武、陈蕃为首的清流、外戚集团联合向宦官集团发难,结果两次发难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宦官集团的之下,清流集团中的很多人都被终身禁锢,也就是明确规定一辈子不能再做官。所以这些人都退隐山野,很多都以著书教学为业,这些清流大都是满腹经纶的大学问家,所以他们教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两次锢之后,清流集团在上失势,但是却也因祸得福,他们的影响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资治通鉴》说:
“李膺等虽废锢,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希之者唯恐不及,更共相标榜”
崇尚清流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普遍风气,全国的士大夫都以与清流沾边为荣,对清流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争相标榜,而且给他们取了很多雅号。
如:窦武、陈蕃、刘淑为三君;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硃寓为八俊;郭泰、范滂、尹勋、巴肃、宗慈、夏馥、蔡衍、羊陟为八顾;度尚、张邈、王孝、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
像这样的称号还有很多,可见风气如此。据《后汉书》的说法,后来的荆州牧刘表也是“八顾”之一,还被列为“八及”之一。
不但士大夫读书人崇尚清流,在东汉末期,外戚集团也都愿意与清流合作,甚至连很多宦官也都同情清流人,很多人都站到了清流的一边。
三国史中有一个特有名词,叫作“名士”,名士最初指的就是他们这些人。在汉灵帝光和七年以前,这些人都被雪山林,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影响教授了很多人才。
当时的读书人都议论朝政、褒贬人物,以此形成了一种风尚,都是受到“名士”文化的影响,寻其根源,都是由于两次“锢之祸”。
后来董卓入主洛阳,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启用清流人,借此来邀买人心。曹占领兖州之后,因为了名士边让,导致了几乎整个兖州的背叛,由此可知当时他们的影响力。
正是在这几十年的时间内,为汉末三国时期积累了人才,割据的诸侯都各自招揽,很多人投身,还有很多人才像管宁一样终老山林。到了三国时期,这种风气渐渐地消失,而那个时代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都渐渐离世,所以到了后三国时期,整个中国开始人才凋敝。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