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的实关系如何?他们之间有什么诗歌往来?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是唐朝时期极负盛名的大诗人,后世并称“李杜”。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李白和杜甫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无论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的深情思念,还是“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的牵肠挂肚,无不流露出杜甫对李白挚的爱与关心。

  然而这种关心,李白似乎颇不在意,以至于少有诗歌回赠杜甫,为此唐朝时就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杜甫为李白赠诗多首,而李白鲜有回诗。就连根粉丝汪伦也因为李白的一首《赠汪伦》而名留千古,杜甫却自始至终未收到李白一首寄情的赠诗。

  那么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像传言说的那样吗?他们之间的诗歌传送的都是杜甫单向输出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们之间的那些事。

image.png

  01 、李白的乐与愁

  说起李白,可以说是自李唐后无人不晓。有人说他撑起了盛唐诗坛的半边天;有人说他是盛唐的国宝级诗人;也有人说他将浪漫挥洒到了极致。不管是哪种说法,都一点也不过分,总之李白的诗歌成就就一个字:牛!

  然而5岁就能诵六甲,15岁已有诗赋多首的李白,在自己的求仕路上却也是一路荆棘,星辰暗淡。

  李白18岁开始游历生涯,25岁正式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期间两次入长安,皆无功而返,后凭借自己的才情得到贺知章的帮助,才谋得翰林一职。

  任职翰林期间虽得玄宗青睐,但对于李白来说,填词赋诗并非他的理想,他的理想是仗剑四方,建功立业。

  所以不能施展抱负的李白终纵酒以自昏秽,最终,在任职翰林院一年多后被唐玄宗赠金遣还。

image.png

  02、杜甫的傲与卑

  杜甫出身京兆杜氏,汉朝时期就有俗谚称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京兆杜氏不仅出过同时进入文武庙的杜预,更有唐朝名臣杜如晦。据计,光唐朝宰相中,京兆杜氏就出了十位。

  杜甫的杜审言还是当时的文坛大家。所以杜甫的青年生活很优越。如此家庭背景,加上杜甫自小又聪明好学,这让杜甫想不骄傲都难。

  杜甫曾以“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来夸赞自己的才华。同李白一样,二十岁的时候,杜甫开启了自己的游历之旅。

  几年后杜甫回乡参加乡贡,次年参加进士考试,不料落榜。不得志的杜甫后又游历齐赵,直到父亲杜闲去世,家庭收入断续,杜甫不得不返回洛阳筑室首阳山下。

  闲居的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遇,一时间文人间的惺惺相惜让两人一见如故,携手同游。

  李杜二人暂时忘却了仕途失意,同游于梁宋一带,之后还结识了同道中人高适,三人一起寻仙访道,直到深秋时节才分别。临别前杜甫写下《赠李白》一诗: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飞扬跋扈为谁雄。

image.png

  03、分别后的诗歌往来

  与李白分别后,杜甫的生活中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想李白。白天想,苦于山水迢迢,不得相见。想得多了,晚上便入梦中,于是有了《梦李白》、《春忆李白》、《冬有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等一首首情意更浓的诗作。

  每首诗都是杜甫对李白的牵肠挂肚,每首诗都情意切切,如《梦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为什么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皎龙得。

  其二

  浮云终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然而反观李白,似乎并没有过多的回应,世人多知的一首诗,还杜甫作诗太苦,这首诗也被称作《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为此有很多人打抱不平,为李白正名,为杜甫添彩。晚唐诗人段成式就曾说道:“众言李白唯戏杜考功‘饭颗山头之句’,成式偶见李白祠亭上宴别杜考功诗”。

  但据后人考证,这首宴别杜考功的诗并不是李白写给杜甫的,因为杜甫压根儿就没有做过考公的官。

  后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中又做了计,在杜甫传世的诗作之中,写给李白或者涉及李白的有十四五篇之多,而李白写给杜甫的诗作也有四篇,不单单是《戏赠杜甫》一首。

  另外据今天的学者考证,李白写给杜甫的诗至少有三首,分别是《戏赠李白》、《鲁君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其中第三首写得也是情意切: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但通过段成式的说法也可以看出来,唐代人多普遍认为李白只给杜甫回过一首诗,为此,清人郑献甫还专门写了一首《阅李太白集偶书》:

  鲁郡东偏路往还,沙丘城畔水潺湲。

  少陵太白多相忆,末学唯知饭颗山。

  郑献甫指出,李白与杜甫两人诗歌往来颇多,而学识浅薄的人才只知道“饭颗山头”这首诗。

  今天我们再来看李白和杜甫,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故人风采依旧,他们永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星耀。

  所以不管他们之间有多少诗歌往来,都不能改变或动摇他们在文坛的地位和那个时代有的浪漫与奔放。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