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后期王爵数量倍增,洪秀全封的都是什么人?
洪秀全,太平天国天王,清末农民领袖。天京事变翼王出走后,洪秀全虽然掌握了朝政大权,但太平天国开始走下坡路。下面为什么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太平天国后期,完全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这个字就是乱字。因为,太平天国不仅在军事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颓势。在内政的调节上,太平天国同时也陷入了一种困境。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太平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上的主动权,最终在1864年的时候,太平天国宣告覆灭。然后,回首覆灭前的历史片段,我们旧不得不提到太平天国后期滥封王侯的乱象。
在经历了“天京事变”后,洪秀全的封王举动,可以说是异常频繁,这就导致了太平天国到灭亡的时候,先后有2700多个王。根据史料的相关描述,这些王的诞生大多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为1859——1861年,这段时期内洪秀全虽然进行了封王,但是王侯的数量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而到了1861年之后,太平天国王爵的数量则以倍数级别迅速增长,以至于到天京陷落时候,数量则达到了顶峰2700多人。那么,洪秀全滥封的这些王,究竟都是什么人?
最开始在第一个时间段内分封的王,尚未到泛滥的程度。因为,受到此前内乱的影响,洪秀全在这个时期分封王侯的目的,多出于稳定人心,安抚孤寡。所以,这个时候被封王者大多是诸如陈玉成、李秀成以及李世贤这样的能臣干将。同时,这个时期被封的王侯中,也有大部分的孤寡存在,诸如冯云山、萧朝贵等人的后代,也被封为了幼王。
由此可见,洪秀全在1861年封的王,大多数是能臣以及此前殒命王侯的后代,这样的做法,在当时起到了褒奖功臣、安抚孤寡的作用。只不过1861年后洪秀全所封的王有些让人大跌眼镜。
第二个时间段的封王,完全可以用泛滥来形容。因为,在这个时间段中所封之王,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被封王的人品质也是参差不齐。第二次封王的举动,起始于安庆战败后,因为在经历安庆之战后,太平军的士气可以说是经历了非常严重的打击。为了鼓舞士气,也为了能够制衡陈玉成与李秀成,这段时期,最开始所封的王近乎全部是两王手下的将领。这中间诸如陈玉成手下的赖文光、林大居,以及李秀成手下的陈坤书、谭韶光等等。这样封王的举动,对于洪秀全来说,可以说是一石二鸟,因为既分化了兵权,又达到了鼓舞人心的目的。
到了1863年的春天的时候,太平天国内部已经诞生了90多个王。而这中间大多是亲贵、将领以及孤寡等等,如果这个时候,洪秀全选择收手的话,或许王侯数量也会就此固定了下来。但是,洪秀全似乎封王上瘾一般,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洪秀全竟然分封2000余个王,而这些王又都是什么人呢?因为史料的相对匮乏,导致这些王大多没有在史书上留下任何记载。所以,我们也只能根据现存史料窥测一二。
在过了1863年春之后,封王呈现出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状态。时人有言称“广东跟出来的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都封王。”由此可见,这个时间段内,也就是1863年到天京陷落的这极短的时间中,就诞生了两千个王。而这些王中,有很多都是通过贿赂的方式,当上王侯的。这类王大多不具备任何才能,多数都是依仗于权势,徒有王号。同时,这段时期内,还有一少部分的王,属于死后追封。
总之,“天京事变”后直到灭亡时,洪秀全分封的诸多王中,鲜有能人的存在。这些王中,要么就是如幼西王、幼南王这样的幼年孩子,要么就是很多有功无功的将领,至于人则大多数属于贿赂而得的王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导致了太平天国财政被极大的浪费。同时,这也使得太平天国陷入了指挥系失灵的困境中。或许这所有的一切,正应了李秀成自述中的话语“国破,实洪姓之自害。”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