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占据着优势,为什么还是不敌朱棣?
朱允炆,即建文帝,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他继位后力行削藩政策,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下面为什么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强盛朝代,其国的两百多年时间中,威镇寰宇。也正因如此,对于明朝,史学界始终都有“远迈汉唐”的说法。但是,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明王朝还是有着很多的历史细节值得我们去探究。在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撒手人寰之后,他将这个庞大的帝国,交到了自己的皇太孙朱允炆的手中。但是,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他曾经寄予了无限希望的朱允炆,在位仅仅只有四年的时间,就被他的朱棣赶下了皇帝的宝座,至今朱允炆的下落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当我们回顾这段“靖难之役”的历史时,总是会带着些许疑问的心思去看待。因为,在这中间有着太多匪夷所思的事情,需要我们去深挖了解。其中,这中间最为让人们感到困惑的莫过于,朱棣是如为什么一隅而战全国,并且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朱棣以胜利者的姿态踏入了南京的宫殿之中。那么占据优势的朱允炆,怎么就败在了朱棣的手下?
首先,这和当时已经离世了的朱元璋有着很大的责任。当时的朱元璋,对于自己手下的文臣武将是很担心的。因为,他看出了太子朱标与皇太孙朱允炆的孱弱,担心自己有一天离世的话,自己的后代受制于权臣。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能有这样的想法可以说朱元璋是很未雨绸缪的,但是他开出的药方,却将自己的皇太孙带入了歧途。
朱元璋为了能够在自己死后,充分制约权臣,则以大封子孙王侯的方式来牵制,并且对于所封的王侯还授予了相应的兵权。以燕王朱棣为代表,因为常年戍守在边关地区,所以军队的战斗力是首屈一指的。反观当时建文帝朱允炆,因为洪武年间四大案的株连,手下竟然找不出一个能够对抗朱棣的将领。这就形成了,君有一战之心,国有一战之力,奈何没有肱股之臣的局面,然而间接造成这样局面的人正是朱元璋。
其次,过于激进的削藩政策,也为朱允炆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其实,早在朱元璋在位的时候,群臣就已经看到了分封王侯的弊端,但是群臣之间大多以沉默来应对这一切。因为敢于向朱元璋说不的人,近乎被朱元璋光了。在建文帝上台之后,群臣立马便向朱允炆痛陈诸王会为朝廷带来的影响,朱允炆也恐各地诸王后做大,威胁到明王朝的治,于是便下令削藩。
其实,这样的做法是没有任何错误的。但是,过于激进的削藩方式必然会引发强烈的反弹,这与汉朝初年的七国之乱有着很大的相似程度。尤其是当时明朝的分封的诸王手中,都紧握着兵权,尤其是燕王朱棣。强有力的削藩政策下,怎么可能会让当时手握重兵的朱棣坐以待毙呢?虽然当时朝臣中,有人向朱允炆建议过,用怀柔政策徐徐图之,却被朱允炆断然拒绝。
同时,朱允炆的失败也和自己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后世在朱允炆的性格之中,也找到了些许的答案。关于他性格的描述,则是仁慈,且缺果断,尤其是缺少帝王权术。这样的性格显然在“靖难之役”期间,导致了朱允炆在局势判断,以及用人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失误。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任用李景隆为大将军上,便可以看出端倪。
历史就是这样,占据优势的朱允炆败朱棣的手下,并不是因为单个的原因,他的失败是众多原因相互交错的结果。这所有的一切,最终使得朱允炆在大明王朝的皇帝宝座上滑落了下来,而朱棣夺得皇位之后,也将明朝推向了另一个盛世。
本文由程序自动从互联网上获取,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